您好,欢迎您访问全国导游资格证考试网,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7*24小时求学热线

19981253809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导游词

​晋中市平遥古城景区导游词、讲解词

时间:2024-05-06 阅读:50次

晋中市平遥古城景区导游词、讲解词

女士们、先生们,欢迎您来平遥观光旅游!平遥古城地处三晋腹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早在 1986 年就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3日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从此,这座小城声名远扬,慕名而来的海内外游客络绎不绝。我先把平遥古城的历史沿革给大家做个简要的介绍。

平遥古称“古陶”,相传是尧的封地,春秋时代为晋国的古邑,战国时期属赵国的领地。西周时期,周宣王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派大将尹吉甫在此驻军并修建城垣,当时为夯土的城垣,这可以说是平遥建城的开始。到了北魏,为避太武帝拓跋焘的讳,而改名为平遥县。明代洪武年间,即1370 年,平遥古城在旧城墙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加固和扩修,为现存的平遥古城格局奠定了基础。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平遥古城,它留给后人一笔丰富的遗产,主要有:雄伟壮观的古城墙,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旧址,古色古香的明清一条街,被称为“东方彩塑艺术宝库”的双林寺,古朴典雅的镇国寺,以及数量众多的古寺庙、古市楼、古店铺、古民宅;还有非物质形态的晋中民俗、晋商文化等。这些都是我们领略平遥悠久历史的最好见证。

各位游客,前方那隐隐出现的高耸的、雄壮的砖墙,就是大家期待已久的平遥古城墙了。

1997年 12月,平遥古城被联合国正式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古城墙就成为全人类共同拥有的文化财富了。

现存的平遥城墙,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在西周土城墙的基础上扩建的,之后明清两代 500 余年间先后有过 25次修缮和补建,所以现在基本保持着明清的城墙风貌。城墙周长为 6163米,墙高 12米,墙顶宽 3-6米,底宽 9-12米。今天的城墙平面呈方形,包括城楼、敌楼、角楼、瓮城、垛口、墩台、护城河等设施。城墙规模大,保存完好,在古代军事防御和建筑技术上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文物价值。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已经登上了古城的城墙,您是否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英豪气概油然而发呢?

我们看到城墙上两边各有一道短墙,大约高0.6米,您知道它有什么用处吗?对了,它叫女儿墙,是起保护作用的。宋代编写的《营造法式》上这样解释,女儿墙“言其卑小。比之于城,若女子与丈夫也”。意思是说城墙高大厚实,像伟丈夫;而女墙单薄矮小,像弱女子。关于女儿墙,还有一个感人的民间传说呢。

大家注意到了,城墙外每隔60-100 米都建有一座突出墙外的部分,这叫墩台,人们习惯上称之为“马面”,马面是平遥古城墙上最独具匠心的设计。马面上还筑有瞭望敌情的“敌楼”,这样的敌楼共有 72 座。当马面和敌楼组合在一起就显示出强大的威力了。一旦敌人兵临城下,相邻的马面上的士兵可以组织成交叉射击网,让来犯的敌人左右受敌而一败涂地,彻底消除了战场上的死角。另外,外侧城墙上的3000 个垛口,再加上 72座敌楼,象征文圣人孔子的 3000 弟子?2 贤人。我们知道,古城墙是用来打仗的,在庞大的军事设施上体现出浓厚的儒家思想,隐含着古代人们厌恶战争、祈求和平的理想。

在平遥古城的6个城门外都有一座瓮城。大家请随我这边走。瓮城又叫月城,是建在大城之外的小城,用于增强城池的防御能力。它共设里外两道门,并且呈90°的直角。从科学角度讲,平遥位于山西省中部,黄土高原地区,风沙比较大,这样的修建可以防止风沙直接侵袭到城内;从军事角度讲,一旦瓮城的门被攻破,90°的门缓冲了来敌的进攻力量,同时守城士兵还能居高临下,四面组成交叉射击网,给瓮城内的敌人以致命的打击,正所谓“关门打狗”“瓮中捉鳖”。大家是否能从瓮城城门的设计上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呢!大家向前方看去,还有巍峨的城楼,它是城的标志,其雄伟壮丽的外观显示着城池的威严和民族的风采。在古代的战争中,城楼处于城墙的制高点,是士兵登高远望的瞭望所,同时又是守城将领的指挥部。平遥城楼明代就有,清康熙年间重修并增筑之后,城池更加雄伟壮观。城墙四周还有角楼,主要用以弥补城墙拐角处的防御薄弱环节,从而增强整座城墙的防御能力。角楼分别指西北角的霞叠楼,东北角的栖月楼,西南角的瑞楼,东南角的凝秀楼。

各位朋友,在当地,平遥古城还有“龟城”的美誉,意思是人们希望古城像神龟一样坚如磐石、金汤永固。我们居高临下,俯瞰整个古城,全城以东、西、南、北4条大街为主线,纵横交错8条小街、?2条蚰蜓巷,构成近似于龟背之上的八卦图案,这些街道主次分明井井有条。古城的街道格局是仿龟背设计的,那龟的头尾四肢又是如何体现的呢?这就与古城的6座城门有关了:据传古城南门(迎薰门)为龟首,面向中都河,所谓“龟前戏水,山水朝阳,城之攸建,依此为胜”,城外原有水井两眼,象征龟的双目;北城门(拱极门)为龟尾,是全城的最低处,城内所有积水都经此流出,东西4座城门和瓮城双双相对,上西门(永定门)、下西门(凤仪门)、上东门(太和门)这3座外城门都开向南面,好似神龟的 3条腿向前爬行,唯有下东门(亲翰门)的外城门则开向东面。据说,古城的设计者认为,整座平遥城是一头正欲向南爬行的灵龟,为了不让这个吉祥的灵物爬走,便用一条大绳将其后腿-一即下东门拉直并用绳索绑好,拴在距城 10千米的麓台塔上。而城中心的市楼就成为灵龟的心脏了!

好了,各位朋友,到平遥古城旅游或考察,一定要了解古城整体格局的内在特征,只有这样,才能解读它所代表的整个古城深逢的历史文化内涵。中国古代建造城市,有着严格的等级标准和布局程式。平遥古城就是依据汉族传统“礼制”规划建设起来的,完全反映明清时期的汉族历史文化特色。

第一,从城池的规模来看,古城城方三里。古代城市的等级与规模都遵循“礼”序标准,不能逾越。最高等级的城市为天子居住的国都,城方九里;其次为诸侯都城或后来的州郡府城,大的为城方七里、次的为城方五里;县城则一般为城方三里。平遥古城是县级,城墙的每一边长都接近三里,完全符合这一规定。

第二,从古城布局来看,体现了《周礼》“辨方正位”的思想。辨方正位受到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支配。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五方四象、突出中心,强化中轴、面南为尊等一系列汉族文化传统的“礼”序与习俗的布局程式。“五方”即东、西、南、北、中;“四象”即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四方之内就是“中”,“古之王者,择国之中而立宫”平遥古城将象征政权的县衙布局在全城的中心。

第三,平遥古城还设置了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城内所有的建筑都以中轴线为基准,两侧对称排列。这条中轴线就是南大街(明清街),一座高耸的“市楼”统领全城建筑的中心。南大街的左方即东侧有:文庙、书院、文昌阁、魁星楼等文系列建筑;南大街的右方即西侧有:县衙、武庙、教场等武系列的建筑。还有,城庙在东侧,县衙在西侧,这样的布局形成了二衙并设,人神共治的格局。

第四,道观和寺庙的布局,也有着同样的文化渊源。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有“道出东方”之说;而佛教起源于西方的古印度,有“佛自西来”的说法。所以古城才会有“左道右佛”的空间关系。南大街的东侧有:清虚观、真武楼、火神庙、雷神庙等道教建筑;南大街的西侧有:集福寺、白衣庵等佛教建筑。这种布局,既符合儒家的礼制要求,又融入了道教和佛教的文化内涵。

各位朋友,平遥虽然不是军事重镇,也不是天险关隘,但其精妙的设计和完备的功能足以说明古人“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的意识和智慧了。历史上曾凭借这座坚固的城墙,抵御过金兵的南下,打退过蒙古兵的掠夺,更痛击过日军的入侵,如今城墙外侧墙体留存的累累弹痕都在讲述着以往的故事。平遥城墙如此完善独特的军事设施和深厚博大的文化内涵无疑是人类宝贵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