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访问全国导游资格证考试网,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7*24小时求学热线

19981253809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导游词

全国博物馆讲解大赛:一等奖讲解词,董臻讲解词:《轻舟与它的万重山》

时间:2024-05-07 阅读:67次


大家好,我是来自浙江省博物馆的董臻,我讲解的题目是《轻舟与它的万重山》。在5000年的文明里,我们从来都是向往山海的民族,山是一抹苍翠,海是一片湛蓝,苍翠与湛蓝调和之下,就成了一道青绿,今天我们的故事就从这道青绿说起。

在浙江省博物馆青瓷馆,有一个独立展柜,里面停靠着一艘曼妙的小船,龙泉窑舟行砚滴。

在博物馆见到它第一眼,你肯定会被他的颜色所吸引,从东汉到南宋,制瓷匠人们用了1000多年,才终于把眼中的青山绿水之色,定格在手中浴火重生的青瓷之上。这件舟行砚滴,来自700年前的元代,它的釉色,正是龙泉窑鼎盛时,粉青釉的代表,而这抹青绿,也是宋徽宗渴求过的“雨过天青云破处”,在现实里的又一次再现。

在博物馆见到他第二眼,你就会被他的细节震撼。在工匠的巧手之下,看船的右侧,一名船夫正要翻身爬上船舱,伸手去够吹落的斗笠。再看船舱内部,两名船客正举杯畅饮,相谈甚欢。

在博物馆见到它第三眼,也许你会开始好奇呢,这对船客会是谁呢?在文人风气盛行的元代,一艘小船,两位船客,是许多文房用品中常见的艺术表达,它所还原的正是苏东坡在《赤壁赋》中与好友泛舟的场景。这件舟行砚滴里的船客,很可能正是苏东坡。那天晚上苏东坡与好友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两人举酒煮客,感叹着浮游于天地,沧海之一粟,不知东方之既白。第二天,苏东坡趁着醉意提笔写下名篇《赤壁赋》。

回看这件国宝,还有隐藏的细节。靠近展柜,你会看到砚滴上有两个孔洞,砚滴是古人写诗作画时为砚台磨墨添水的工具,使用时,主人端起砚滴,一手用拇指堵住控水口,配合轻重缓急的按压,利用大气压强就能控制流水口的流速。

不过有件事我一直没想明白,这件舟行砚滴的流水口实在过于宽大,堵住控水口。真的能控制水流吗?这两天一位来自龙泉的80后制瓷匠人刘梁锋,用了9个月的时间复刻了浙江省博物馆的这件舟行砚滴。我辗转联系到刘老师,向他请教我的疑问,他说其实船舱内部还有玄机,如果我们从流水口的方向向深处看,就会发现里面有一道像隔水仓一样的带孔隔板,因为这一道隔板的存在,让大气压强依旧能够应用在这件砚滴之上。

不过谁也没想到的是,如此精妙的一件国宝,出生却非常平凡,只是村民在田间地头无意间捡到的,好像是谁走得匆忙,不小心把它落下了,捡到舟行砚滴的上严儿村古窑址,属于龙泉的东区窑址,在贸易繁荣的元代,这里的瓷器主要出口外销,无数的青瓷在这儿登上了一艘艘货船,顺着瓯江来到温州的塑门古港,开始了他们海上丝绸之路的旅程,也把中国的这套青绿,带向了世界各地。不知什么原因,这件舟行砚滴,没能赶得上那艘远航的大船,成了落在港口里的一叶小舟。

繁荣的海上丝绸之路延续千年,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历史在变迁中流转,它见证着古老的中国,在国际往来中翻越过的万重高山。几百年后,大船驶向了万重山,小舟停靠在博物馆,它把它的遗憾,化作醇厚的釉色,以文物的姿态,向世人娓娓道来。在新的时代,我们发现:轻舟已过万重山。谢谢!

文章来源:根据比赛现场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