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访问全国导游资格证考试网,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7*24小时求学热线

19981253809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导游词

山西平遥古城导游词

时间:2023-11-07 阅读:148次

平遥古城导游词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康宁路,地处山西省中部,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前827年—前782年),于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扩修城池,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整座城池宛如乌龟向南爬行,因此有“龟城”之称。平遥古城由城墙、店铺、街道、寺庙、民居共同组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整座城池对称布局,以市楼为轴心,以南大街为轴线,形成左城隍、右衙署,左文庙、右武庙,东道观、西寺庙的封建礼制格局,总占地面积2.25平方千米;城内街道格局为“土”字形,整体布局遵从八卦方位,由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八卦图案,南大街、东大街、西大街、衙门街和城隍庙街形成干字型商业街。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它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经济、社会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平遥古城内的街道商铺都体现历史原貌,设计布局体现了明清时期城市规划理念和形制分布,展示了五个世纪以来中国建筑风格和城市规划的演变,被称为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的活样本,在建筑、宗教、商业、民俗、民间艺术上具有丰富且独特的价值。1986年12月8日,平遥古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命名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3日,平遥古城与周边的双林寺、镇国寺共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15年7月20日,平遥古城获批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地处平遥县境腹地西北部平原区,惠济河、柳根河(原中都河)冲积扇尾部,距东南太岳群山20千米,西北紧邻汾河谷地;平遥古城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平均气温10.60℃,常年最热月7月,月平均气温24.50℃;最冷月1月,月平均气温-5℃。年平均相对湿度58%,年平均降水量415.90毫米,主要分布在7—9月份,年平均蒸发量为1785.70毫米。主导风向春秋冬季为西北风,夏季多为东南风,年平均风速2.10米/秒。

平遥古城由城墙、店铺、街道、寺庙、民居共同组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整座城池对称布局,以市楼为轴心,以南大街为轴线,形成左城隍、右衙署,左文庙、右武庙,东道观、西寺庙的封建礼制格局,总占地面积2.25平方千米;城内街道格局为“土”字形,整体布局遵从八卦方位,由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八卦图案,南大街、东大街、西大街、衙门街和城隍庙街形成干字型商业街;古城内的商店铺面沿街而建,铺面结实高大,檐下绘有彩画,房梁上刻有彩雕,铺面后的居民宅全是青砖灰瓦的四合院。

平遥古城建筑都有“房子半边盖”的特色,流传最广的说法为“四水归堂”或“肥水不流外人田”。山西地处干旱,且风沙较大,将房屋建成单坡,能增加房屋临街外墙的高度,而临街又不开窗户,则能够有效地抵御风沙和提高安全系数。 

平遥古城内的重点民居,建于清朝中晚期,民居建筑布局严谨,轴线明确,左右对称、主次分明、轮廓起伏,外观封闭,大院较深;房屋拥有精巧的木雕、砖雕和石雕配以浓重乡土气息的剪纸窗花,是汉民族地区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居民群落。 

平遥古城是明朝开国伊始,在全高危敏感词规规筑城的高潮中,在城池周长为“九里十有八步”的北魏旧城基础上扩建重筑的。扩建后的平遥城,更加强烈地反映出汉民族传统礼制在城市建设规划中的主导作用。城池向西、向北扩展,仍呈方形。城墙每边增长至三里,恪守“天子城方九里,公爵城方七里,侯伯爵城方五里,子爵城方三里”的古制;唯南墙因地制宜,随城外古河道之走势蜿蜒而建。平遥古城内外建筑群布局也严格遵循着突出轴线、“左祖右社”、文武相对、上下有序的礼制程式。在建筑的选址、定位、体量、造型上,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平遥古城向来以南大街为主轴线,以街心的市楼为至高点,城隍、衙署择高处而立,一东一西,对称分布,表达了封建统治者“人神共治”的愿望。大型的宗教建筑设置在城市交通干道的两端。全城分布的大街小街巷道,经纬交织,主次分明 。市井商铺林立,店面相连。古民居鳞次栉比,院落重重,宅院(包括商铺)建筑中轴强烈,对称严谨,从房舍的配置上体现出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封建伦理观念。 

平遥古城文物遗存集中丰富,城内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城内遗存有大小街巷199条,主要街道两侧完好地保存了220多家古店铺;古城共有3798处具有保护价值的古民居,其中保存完整的有448处;城内外有各类遗址、古建筑300多处 ;城内外有碑刻1000余通及年代不一、形式多样、色彩续纷的各种琉璃实物若干。

平遥城墙,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后经历代不断的改建、扩建、增建而形成现存规模。城墙平面呈方形,轴线全长6142.63米,整座城墙由墙身、马面、挡马墙、垛口、城门以及瓮城构成,建有瓮城六座,城门六道,南北各一、东西各二,南为迎熏门,北为拱极门,上东为太和门,下东为亲翰门,上西为永定门,下西为凤仪门,每座瓮城上都建有重檐歇山顶城楼,六座重门瓮城外原设有吊桥;东南隅有文昌阁、魁星楼。墙身高平均为10米,底宽8—12米,顶宽2.5—6米,墙身素土夯实,外包青砖,墙顶外侧建有2米高的挡马墙,内侧筑有低矮的女儿墙,外墙每隔40—100米筑有马面一个,上有敌楼共72座,垛口3000个;城外护城河宽3米,沿河原是槐柳成荫。 [11]  [32]  平遥城楼修筑于城墙的城门顶,古代有时称“谯楼”。平遥城墙的城楼共有六座,均创修于明代,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补修重筑,城楼高16.14米,宽五间13.72米,进深四间10.04米,造型古朴典雅,结构稳健。 

平遥城墙蕴涵有传统文化,城墙上设置的3000个垛口、72座堞楼,象征着孔子周游列国讲学时的3000弟子、72贤人。一座军用城墙,点缀以文道设施,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左祖右社、文武交相映辉的建筑风格。为当今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先进科学仪器设备对平逼古城墙军事防御体系和相应的古代建筑技术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1988年1月13日,平遥城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遥县衙,位于古城中心,占地面积26000余平方米,始建于元代至正六年(1346年),重建于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建国后有毁有修,整座衙署坐北朝南,呈轴对称布局,由中轴线和东西侧的建筑组成,东西宽131米,南北长203米,占地2.66万平方米。 [43]  中轴线有大门、仪门、六部房、大堂、宅门、二堂、内宅、大仙楼;东侧有土地祠、酂侯庙、粮厅、花厅等;西侧有牢狱、督捕厅、十王庙等。建筑对称,主从有序,左文右武,前朝后寝。整座县衙机构宏大,等级森严,既遵循了轴线对称的传统格局,又符合前朝后寝的礼制特征,是封建王朝最基层统治机构的完整再现,是全国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封建县衙,更是地方建筑特色的综合载体。 

平遥文庙,位于古城内东南隅文庙街,始建于唐贞观初年,建筑群南接城墙,北临城隍庙街,坐北向南,其总体布局是中央为文庙,左为东学,右为西学。文庙中轴线上依次为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敬一亭、尊经阁,六进院落,总占地面积35811平方米,庙区占地8649.6平方米;庙前之左右各有牌坊1座,横跨街面。 

庙区中轴线自南而北有影壁、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敬一亭、尊经阁。大成门面阔3间,两侧有更衣厅、斋宿所,两厢是名宦祠、乡贤祠;大成殿前东西庑,面阔各9间,进深四椽,悬山顶,前插廊,柱头斗拱3踩单昂,补间1朵,庑内供先贤先儒;大成殿重建于金大定三年(1163年),至今保持原貌,面宽5间,进深八椽,单檐歇山顶,其平面布局、用柱方法、斗拱梁架结构以及歇山顶出际的形式都具有早期木构建筑的特征,檐下大斜梁取代补间铺作的手法较为罕见,是中国现存各级文庙中历史最久的殿宇,是中国文庙中仅存的金代建筑;两侧腋门各3间,进深四椽,硬山造;明伦堂面阔5间,进深四椽,五檩前后廊式,硬山顶,堂之东西耳殿各3间,有贤侯祠、忠孝祠;东西厢房各7间,额曰“时习斋”“日新斋”。东学院内有崇圣祠、节孝祠。建筑群均属明清时代遗物,现存古代碑碣20余通(方)。平遥文庙的总体布局展现了元明以来中国文庙建筑的基本规制,展示着平遥古城古老的建筑文化和卓越的儒学文化。2001年6月25日,平遥文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日昇昌票号旧址,位于平遥古城内西大街路南,坐南向北,包括中、东、西三院,东院是"美和居"炉食铺,西院是日新中票号,三者均为日昇昌票号财东所营。中院铺面五间,三进院,占地面积1600多平方米。现存"旧址",格局完整,装修如故,具有明清商业建筑特征和地方特色。 

票号,是清代专营银两汇兑、存放款业务的私人经营的金融机构,日昇昌票号是中国第一家票号。其前身为"西裕成"颜料行,清道光三年(1823年),平遥县西达蒲村富商李大金出资与总经理雷履泰共同将"西裕成"颜料行改为专营银两汇兑和存放款业务的票号,取名"日昇昌",总号设在"西裕成"颜料庄的斜对面(即今"日昇昌票号旧址"),并在全国各地设分号,其业务涉及各行各业。清光绪年间达到鼎盛,享有“京都日昇昌汇通天下”之美誉,生意走向海外,辛亥革命初走向衰亡。日昇昌票号在我国商业史和金融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旧址"为研究我国票号史、金融发展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2006年5月25日,日升昌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百川通票号旧址,位于平遥古城内南大街109号。始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财东为祁县渠家的渠长瀛、渠源朝、渠源浈、渠源洛等,旧址主院坐西朝东,为三进院落带北偏院布局。主院铺面临街,面宽五间,进深六椽,双坡硬山垫板楼式结构。百川通票号是最早与外国金融资本发生关系的中国票号,也是最早使用电汇的票号之一。总号设在平遥城内,分号有23处,1948年歇业。 2003年1月15日,百川通旧址被晋中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晋中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虚观是古城内最大的道观。按照道东道观西寺庙的传统布局安排,坐落于东大街东段路北。清虚观始建于唐显庆二年(657年),原名太平观,宋治平元年(1064年)改为清虚观。元初改名为太平兴国观,后又易名 “太平崇圣宫”,清代时复称清虚观。历史沧桑,人世变迁,岁月的流逝使这里的许多道教偶像所剩无几。1998年,清虚观被开辟为平遥县综合博物馆。如今,它向我们展示三部分内容:中轴线上道教遗存向我们充分立体地展示中国道教文化,东西厢房的平遥城史文化,展示了平遥从远古城的洪荒时代开始的悠悠历史、灿烂文化,文化珍品异彩给呈,展示它们独特的艺术魅力,不同的艺术风格。

城隍庙是平遥古城屈指可数的道教建筑遗存。其以规模宏大、内涵精深、建筑精美而闻名于世。整座庙宇坐北朝南,前后四进院落。

镇国寺位于平遥县城东北12公里的郝洞村,原名京城寺,明嘉靖十九年改为镇国寺。它始建于五代北汉时期,距同蒲铁路洪善车站仅1公里。寺院分为前后两部分,从南到北依次有天王殿、万佛殿、三佛楼等。万佛殿是前院的主要建筑,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之一,该殿规模虽然不大,但造型雄伟,气势非凡。殿内共有彩塑14尊,殿内佛坛正中供有释迦牟尼像,迦叶、阿难两大弟子侍立左右,佛祖造型高大、面相端庄,具有浓厚的中唐风格。

双林寺始建于北齐武平二年(公元571年),坐北朝南,庙群占地面积约为一万五千平方米,内分东西两大部分。西部为庙院,沿中轴线坐落着三进院落,由十座殿堂组成。前院为释迦殿、罗汉殿、武圣殿、土地殿、阎罗殿和天王殿;中院为大雄宝殿和两厢的千佛殿、菩萨殿;后院为娘娘殿和贞义祠。东部为禅院、经房等。寺内十座大殿内保存有元代至明代(公元13~17世纪)的彩塑造像2000余尊,被人们誉为“彩塑艺术的宝库”。 

天吉祥博物馆位于平遥古城南大街北口路东20号,是平遥古城内唯一的一家跨国贸易商行--长盛蔚旧址。长盛蔚成立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歇业于1917年(十月革命),历经21年,共改号两次,前身是长盛裕、长盛庆洋货庄。

平遥古民居博览苑,位于古城西大街18号,修建于清康熙年间,是“蔚丰厚”票号旧址。该院面阔五间,为南北两套院串连在一起的大宅院。北院坐南朝北,大门临街,属典型的商号经营性三进四合院;南院坐北朝南,大门隐于深巷中,是由“一主两跨”带一个后院组成,属标准的民居性四合院,南北院由一条狭窄的过道相连,墙高宅深,布局特殊,建造精良,以“元宝院”而著称。古民居博览苑是平遥县人民政府公开拍卖原科委旧址,由安思国一人投资35万元购买产权,是一个民办筹建开发的重要景点,开发总面积1460余平方米。因其居所结构富有平遥四合院中特色,开设了主要介绍明清时期富商大贾豪华的居住环境、宅院布局、建造工艺、雕刻饰品、彩绘艺术、生活方式和昂贵的用具器物等为主要陈展内容的博览苑,使得陈展的形式和内容协调一致,是平遥古城居居游览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为了更加突出博览苑的特色,在近几年时间里,我们四处购置了瓷器、石雕、铜器等,添置了木床,还收购了大量的刺绣、烟袋、烟斗、帽筒、戥子和翠玉等充实展室内容;并利用博览苑陈展和平遥民风民俗,我们开展了三寸金莲制作和刺绣的表演活动,增加了古民居的游览氛围。是游览古城的必去之所。

中国商会博物馆于2002 年9月在平遥商会旧址上创办,是中国唯一、世界仅有的商会博物馆。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全国工商联原主席经叔平题 写馆名。中国商会博物馆以翔实丰富的藏品,真实再现了商会激荡风云的历史和在推进近现代中国经济现代化、政治民主化、民族独立化的历史进程中所发挥的重大而独特的作用。并为规范市场经济、发展工商组织、锻造企业家队伍提供生机无限的借鉴。

中国珍奇报纸陈列馆,座落在明清街鸡市口的繁华地段,建筑保存了明清时期的风格,古色古香,雕梁画栋。藏报数量6万余种,110余万份,馆藏报刊已载入世界吉尼斯之最纪录大全,有清代名国珍奇报、五十年代文革时期的系列报刊、山西及全国重大时事报、部分各国报纸、少数民族报刊等。最特别的异型报纸有特大的报、有最小的报;发行时间最短的报;还有手掌报、明信片报、名片报、丝绸报、烟标报、雨伞报、扇子报。最别致的要数最小的报——《江南游报》,这是第一张最小的全真彩色微型报,是为纪念“9·27”世界旅游日,纪念中国旅游年1997年,已被载入“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纪录大全。本馆共设10个展厅,分别有图片题词厅、平遥厅、山西厅、世纪之交厅、港澳厅等等!该馆座落在革命老区八路军总部所在地山西省左权县城内,占地200平方米,总投资100余万元,创建于1998年6月,馆名由中共中央委员、《人民日报》社社长邵华泽题写,报馆设置有清朝、民国报展厅、文革报展厅、新时期报展厅、藏报室、接待室。各种珍稀报品琳琅满目,陈列有序,堪称华北第一馆。开馆以来,义务接待中外参观者6万余人次。

百川通晋商家俬博物馆,座落于平遥古城内南大街109号,依托晋商百川通票号旧址宅院,综合展现了中国古代家具发展历史及明清家具、晋商家具的整体风貌。博物馆建筑群体气势恢宏,典径幽深,为典型的中国北方明清建筑式样,总面积达1500多平方米。博物馆分四个展区,各展馆分布于四进院落的11间古朴老宅,构思独特,创意新颖,极具个性。第一展区位于第一进院,包括两个展室:第一展室内容丰富翔实,图、文、实物并茂,集中探究展示了中国古代家具的发展历史,令观者一目了然,耳目一新。其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特点概括如下:史前:家具滥觞 源远流长,夏商西周:原始古拙 质朴浑厚,春秋战国:造型简炼 浪漫神奇,秦汉:品类繁多 精美绝伦,三国两晋:崭露新风 婉雅秀逸,隋唐:缤纷世界 华丽润妍,五代:逐渐成熟 趋于简朴,宋(辽金):成熟普及 简洁隽秀,元代:形体粗大 雕饰华美,明代:民族精粹 古雅精丽,清代:盛世风度 雍容华贵,民国:传统韵味 日益没落。第二展室通过巧妙的构思,用精雕细琢的小雕塑再现了中国古代木作师傅们的工作场面,二十多个神态各异的木匠的施工动作涵盖了木作工艺的所有流程,让人如临其境,渐览渐悟。第二展区位于第二进院,包括三个展室。第一展室、第二展室全面系统地把明代家具分门别类地细化介绍,包涵了人们生活起居各个方面使用的家具类型,既有简练的文字介绍,又有丰富的图片资料,而最吸引人的亮点在于设计者把造型迥异的各种家具都用等比缩微的手段复制出来陈列在展柜中,小巧玲珑、精致可人,直观形象地将明代家具的独特韵味展现出来。明代是中国古典家具发展史上的辉煌时期。中国古代家具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至到明朝为大盛,其中硬木家具最为世人所推崇和欣赏。明式家具用材讲究、古朴雅致。选用坚致细腻、强度高、色泽纹理美的硬质木材,以蜡饰表现天然纹理和色泽,浸润了明代文人追求古朴雅致的审美趣味。明式家具作为民族的精粹在我国古代家具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从此,我国传统民族家具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以"硬木家具"为代表的新纪元。第三展室为二进院正厅。创意者运用了情景再现的方式把复制的明代家具实物和馆藏珍品完全依照当时的室内陈设格局陈列出来,真正让游人身临其境,睹物思怀。第三展区位于第三进院,包括三个展室。第一展室、第二展室详尽地将清代家具的各个种类图文并茂地呈现出来,涉及到人们生活各个方面的家具种类繁多,形式各异,依然...

平遥县汇武林武术陈列馆,设于县城西大街繁华地段,与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倚门相望。陈列馆曾是清末民国初期平遥著名八卦掌拳师王伦先生的旧居,这里曾是南北各地内家外家拳师以武会友、切磋技艺的场所,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汇武林分前后两个部分,前院是展馆,后院是演武厅和习武场。前院是具有浓郁明清街建筑风格的三进院,青砖灰瓦,布景严谨,轴线分明,对称端庄,外观封闭,大院深深。垂花门楼,脊兽形态逼真灵动;高大正房,檐廊构建雕饰斑澜精巧,门窗装饰棂花多样,门墩石狮、柱石以及局部砖雕石雕,古朴精致。汇武林武术馆的后院,乃演武厅和宽敞平坦的演武场。场边刀枪剑戟林立,四周回廊茶食齐备,实乃习武传艺的最佳去处。馆内注重了游客的观赏心理,也迎合人们的参予要求,还设有专门武师精心辅导,你若有兴趣,当可以“教你学一招”,不虚此行。“武馆无尘留客坐,养生有道待君来“的汇武林武术陈列馆,深知发展旅游的最高境界在于寓文化于休闲娱乐之中,以奉送给游客耳目一新的服务,博得游客流连忘返、归而复来的殊荣。

平遥县协同庆钱庄博物馆位于平遥古城南大街45号,占地3500平方米,依托协同庆钱庄古店铺旧址开设,博物馆全面展示了清代协同庆钱庄及平遥县钱庄文化,是平遥古城内重要的旅游景观之一。

平遥同兴公镖局博物馆位于平遥古城内南大街105号,坐西向东,总占地面积约904平方米,是一处集原景陈设及始料展示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平遥同兴公镖局创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当时,平遥商业、票号业独领风骚,古城内商号林立,业务辐射全国。各商号常有大量贵重货物、银两须长途运输,名扬全国的武术大师王正清应众商家邀请创建了同兴公镖局,为商家往来护镖。镖局的信用和社会地位,取决于总镖头在江湖上的名望。所以,同兴公镖局从诞生之日起,就被列入全国著名镖局之列。镖路东到北京、山东,西去陕西、甘肃,南到汉口、长沙,北至归化、包头。同兴公镖局至民国二年(1913)歇业,经王正清、王树茂父子两代人经营,历时58年,其整个历史跨越了晚清和民初两个时期。究其萌芽、发展、成熟和衰落,不仅与当时繁荣一时的晋商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与清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化分工密切相关。大型室内情景体验剧----“又见平遥”的演艺主题即源于这家镖局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