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访问全国导游资格证考试网,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7*24小时求学热线

19981253809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导游词

扬州个园导游词(7000字)

时间:2023-12-08 阅读:127次

01
景区概况


个园位于扬州市盐阜东路,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 级风景旅游区、是中国江南私家园林杰出代表。个园初建于明代,为“寿芝园”旧址,其园内假山相传出自大画家石涛之手。他一生“搜尽奇峰打草稿”,晚年寄居扬州,作画之余,叠石造园。清时该园为马曰琯、马曰璐兄弟二人别墅——小玲珑山馆。嘉庆、道光年间,扬州八大盐商商总黄至筠凭借其雄厚的实力,不仅在该园的基础上,增其旧制,遂成今日规模,而且因延请高手,融汇南北,锐意创新,使该园在中国园林中独树一帜。因主人爱竹,且竹叶形似“个”字,故名“个园”。是扬州现存最大的富商园林。


全园占地24000平方米,分为中部叠石区8000平方米、南部住宅4000平方米、北部品种竹观赏区12000平方米。该园最负盛名者是以笋石、湖石、黄石、宣石叠成的春、夏、秋、冬四季假山,叠石艺术高超,以石斗奇,融造园法则和山水画理为一体,令人叹为观止。


02
各景点介绍


【万竿生态竹】
进入北大门,迎面而来的就是万竿修竹。竹是个园的精魄,个园的灵魂。黄至筠爱竹,并在园内种竹万竿,这是扬州城内最佳赏竹处。现有竹60 余种,近20000竿。竹,既非草本,也非木本,它在植物界中自成特殊的一族。分丛生和散生两大类,扬州地处江淮,适宜散生竹种和少数比较耐寒的丛生品种。从观赏角度可分为观竿和观叶两大类型。



观赏竹中龟甲竹、慈孝竹最具特色。龟甲竹是楠竹的变异品种,因此极为稀少。龟甲竹的节片像龟甲又似龙鳞,凹凸有致,坚硬粗糙,竿基部节间连续呈不规则的短缩肿胀,并交斜连续如龟甲状。慈孝竹也叫孝顺竹,6-9月发笋,新笋紧靠老竹,像是遵从古训“父母在,不远游”。而老竹,则殷殷呵护、扶持着新竹免遭风雨侵袭,平安成长。正如板桥所言:“新竹高于旧竹枝,全靠老竿来扶持。”


【竹西佳处(竹径)】
行至竹径尽头,可见一匾额上题着“竹西佳处”。“竹西”的来历,出自晚唐诗人杜牧吟咏扬州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到了宋代词人姜夔这里又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词句,后来人们便用“竹西佳处”来指称扬州。此处借指这条万竿青翠、幽深曲折的竹林小径。


【桂花小道】
走过竹径是一条由桂花树枝叶交错形成的林荫小径。桂花自古就深受中国人的喜爱,被视为传统名花。就花色而言,有金桂、银桂、丹桂之分。此处栽种的全部是银桂,因“银”谐音“迎”、“桂”谐音“贵”,此处又有银桂迎得贵人来的寓意,桂花清可绝尘,浓能远溢,堪称一绝。尤其是仲秋时节,丛桂怒放,满园陈香,令人神清气爽。


【丛书楼】
丛书楼是二马所建,他们是安徽祁门人,虽经营盐业,但雅好书画,尤其不惜重金收藏典籍,家中藏书百橱,积十余万卷,《清史列传·儒林传》谓其“藏书甲大江南北”。家中有丛书楼,觅句廊,看山楼,红药阶,透风透月两明轩,至今旧制尚存,故名仍袭。楼下的楹联:“清气若兰虚怀当竹;乐情在水静趣同山”可代表其心境。可贵者马氏并非将典籍深藏秘阁,宁饱蠹虫,不轻易借人,而是编成《丛书楼目录》,方便文友查阅,使书尽其用。诗人卢雅雨,学者惠栋,藏书家赵昱都曾借抄马氏秘籍,而全祖望、厉鹗都曾长期寓此写成了学术专著。


【住宅建筑与布局】
南部住宅系清代扬州建筑的代表作。建筑分三纵,由东向西形成三条轴线,每条轴线均分为前、中、后三进,东纵和中纵每进三阃,西纵每进五间,该纵中、后两进为二层楼房,抄腰廊连接,由两条火巷分隔。有楠木大厅和柏木大厅各一进,每进皆逾80平方米,用料考究,十分珍贵。由东向西渐次高大雄伟,分别按禄、福、寿设置,其梁柱枋隔构件,窗门飞罩的雕饰都以动植物的造型反映,十分精美。一厅一堂,一梁一柱无不显示出主人的家居生活考究与奢华,印证着扬州盐商财力的雄富。


【东路建筑:(禄)】
东路住宅前后三进,檐口瓦头滴水及门窗隔扇,皆以鹿喻禄。


厨房 “民以食为天”,我们先来看看黄家的“厨房”。这是东路建筑的最后一进房屋,格局为三间两厢,是非常典型的扬州民居单元形式之一。由于原厨房早已废弃,为了让游客能更直观地了解历史状况,在此屋按传统厨房布局作恢复性陈设布置。内设大锅灶,置食盒、酒坛、条凳等厨房用具。清代盐商对美味的追逐达到极致。民间传说黄至筠每天的早餐是:燕窝,参汤,外加两个鸡蛋。而其子黄小园则常备十几种点心和十几种粥在早晨待客。由此也可略见黄家财力的雄厚和生活的奢侈。


楠木厅 此厅梁柱取材为楠木,称楠木厅。厅内中间是三个大理石镶面的圆形大桌和圆形矮凳。纵观此厅堂,规整宽敞,雍容大度。屏门悬宋人山水及扬州八怪之一——金农所撰檻联:“饮量岂止于醉;雅怀乃游乎仙。”立柱楹联是:“家余风月四时乐,大羹有味是读书”。此厅架构圆柱、圆梁、圆椽,厅内设圆桌、圆凳,“圆”是取团圆、团聚之意,这也是我们中国人的一种讲究。


清美堂 这里是管家接待一般性来客和处理日常事务的地方。“清美”是以清为美,为官清正,做人清清白白,是人们追求的一种思想境界。楹联是:“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惟勤与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思想理念和生活态度。


【中路建筑(福)】
中路前进为正厅,中进和后进为住宅,称之为前厅后寝。檐口瓦头滴水及门窗隔扇,皆为倒挂蝙蝠寓意“福到”。

汉学堂 汉学堂是大宅门主厅,是黄家正式的礼仪接待场所,此厅面阔三间,抬梁式,柏木架构、柏木轩梁,也称为柏木厅。其大柁梁宽60厘米,厚40厘米,扁作,古朴雄浑。中堂楹联:“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为板桥所撰。楹联中间所悬竹石图也是后人仿板桥作品。从这里我们不仅感受到主人对竹的崇尚和挚爱,同时也感受到了他对子女的殷切期望,希望他们像竹一样正直、虚心、有节。


中进 出“倒座”就可看到一个三间两厢的院落,是为中路中进。这里是黄至筠次子黄奭夫妇的居所。黄奭主要从事的工作是“辑佚”(是对以引用的形式保存在其他存世文献中的已经失传的文献材料加以搜集整理,使已经散失的书籍文献,得以恢复或部分恢复的行为),他和同时代另外一位学问家马国翰齐名,被称为“辑佚两大家”。黄奭十分推崇汉学,治学严谨,著名学者阮元称其“勤博”。富家子弟能以勤奋博学留名,当属不易。


后进 穿堂而过可至中路后进,同样是三间两厢的格局。但陈设却大为不同,非常简朴,毫无富商大贾的豪华气派。这是黄至筠四子黄锡禧的居住场所。黄锡禧是黄家最小的孩子,也是黄家最后一个离开祖屋的人,他就好像大观园里的宝玉一样,历经家业由盛而衰的全过程,晚年寓居泰州。从少时的锦衣玉食到晚年的寄居他乡,其心路历程怕是旁人难以想象的。锡禧和他的三个哥哥一样都能诗善画。黄锡喜离开个园后,寓居泰州。他的儿子自幼习医,医术高明,在上海悬壶,有“一指神针”之称。


西火巷 在到西路建筑前,我们先驻足来看看扬州的火巷。有人说苏州是一座水城,那么扬州可以说是一座巷城,有明显的地方特色,有别于江南墙体单薄、白灰粉刷,黑烟刷色。火巷是封建社会大富人家大宅门内聚族生活所需而置的狭长通道,是使住宅与住宅之间按需要能隔能合,兼作防火防盗之用,也是封建礼仪道德、尊卑位序,交通交往所至。例如仆人杂务、女眷进出,宾客要至后花园也只能从火巷出入,不能穿堂入室抵后花园。从黄氏火巷两侧墙面看有两个特点:一是墙下半段是青砖扁砌,上半段是用板砖空斗竖砌,俗称鸳鸯墙;还有一特点,墙面上钉有铁巴锔间隔有序,排列整齐,这是从前有钱的大户人家砌墙讲究的一种做法,是在墙里排杉木,形成木的框架结构。简单地说,相当于现在建筑钢筋混凝土圈梁加固作用。


【西路建筑(寿)】
西路住宅遗存主房前后三进,是黄家内眷集中生活、活动的场所。前进为厅堂,称之“花要”。中进与后进为两层楼宅,称之绣楼。檐口瓦头滴水是寿桃图案,门窗隔扇,采用的是仙鹤图案。三面置回廊,两侧设耳门,皆明三暗五格局,即看上去是三间,实为五间横排,将稍间作套房。在封建社会受“礼”制等级制度的规矩,庶民只能正房三间,民间为避之规矩就巧妙地采取“明三暗五”的组合。其实这也是使用功能上的需要。稍间前置小天井,筑花坛。非常雅静,具有极强的私密性。通常作为闺房、书斋、密室之用。


清颂堂 此厅堂为杉木构架,但极为考究。正厅三楹,旁设套房,套房前置小天井。此厅堂不但是黄氏三路住宅中最高敞的厅堂,也是扬州古民居中遗存最高的厅堂,是黄家用于接待重要宾客和举行家庭祭祀的场所,也是时面排戏唱“堂会”的地方。黄至筠曾豢养二三百人的家庭戏班子。因黄至筠晚年“清誉有佳”而名清颂堂。抱柱上的楹联是:“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也体现出扬州盐商好文学的一种特征。


中进 楼下西边最后一间是主人黄至筠的卧室,室内有藏宝洞。另一间是书房;楼下最东边房间有楼梯可直达二楼。楼上是内眷活动的场所,有绣房、儿童室等。廊墙不设花窗,套间与小天井自成格局,夏日可避暑气,冬日可拒寒风,居之适,读书雅。


后进 仍然为三面置廊,明三暗五楼宅,楼上下共10间。楼下是正房卧室;从屏门后楼梯可上楼,楼上是闺房绣楼,有女儿家的卧房、书房、娱乐室、沐浴房等。高墙深院,与世隔绝,难怪从前有大户人家的女儿“养在深闺人未识”之说。过去的大户人家的女子有十三四岁上绣楼,十五六岁抛绣球之说。堂屋屏门后原有腰门直抵后花园,是太太小姐们进入后花园赏景之门。


【春山】
未入园门,只见修石依门,筱竹劲挺。两旁花台上石绿斑驳的石笋如春笋破土,缕缕阳光把稀疏竹影映射在园门的墙上,形成“个”字形的花纹图案,烘托着园门正中的“个园”匾额,微风乍起,枝叶摇曳,只见墙上“个”字形的花饰不断移动变幻,“月映竹成千个字”(袁枚),你会不自觉地叹出“活了”!这“个”字,定出了园的基调。


【十二生肖闹春图】
过月洞门,造园者为了进一步渲染春的气息,这里所用的太湖石形态别致,酷似各种姿态的动物,构成了一幅“百兽闹春图”,也称为“十二生肖闹春图”。你看,最早感受到大地回春而微微昂首的蛇;负重向前的春耕牛;还有那气定神闲的骏马和活泼可爱的小狗无不惟妙惟肖;就连长啸山林的猛虎、见首不见尾的神龙、聪明调皮的猴子也都被安排得停停当当;当然离人最近的还是温驯的玉兔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热闹在这里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园门内外,同是春景,意境却全然不同了。刚才在门外还是早春光景,到了门内,已经是渐深渐浓的大好春光了。


【宜雨轩】
宜雨轩在花园里起了一个挡景的作用,如果没有宜雨轩,整个园子的景色就一览无余,这样就缺少了游的兴致。宜雨轩门前有一副楹联,上联是“朝宜调琴暮宜鼓瑟”,指景色宜人,可抒发情怀,而琴瑟和鸣又指夫妻和谐,家庭和睦;下联“旧雨适至今雨初来”,“今雨”、“旧雨”借指新朋老友。显然,这里曾是主人接待宾客,与新朋老友欢聚的场所。宜雨轩四面皆镶嵌玻璃,特别是迎门的6扇80厘米见方的大玻璃,这在当年是如何的煊赫。宜雨轩是四面厅,四季景物都绕厅而置,此时此地“人在厅中坐,景从四面来”,春、夏、秋、冬竟一起隔着窗儿到了眼前。


【夏山】
过春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夏山,全是用太湖石叠成,湖石色泽青灰,飘逸俊秀,形姿多变,状若天上带雨的云朵,制成假山,自然秀石剔透,夭矫玲珑。步入其中,水上架曲桥一道,青石板的桥面,三折后直达洞口又延伸隐没于山腹,使水尾藏起。给人以无限幽深的感觉,两旁奇石有的如玉鹤独立,形态自若;有的似犀牛望月,憨态可掬。抬头看,谷口上飞石外挑,恰如喜鹊登梅,笑迎远客;远处眺,山顶上群猴嬉闹,乐不可支。佳景俏石,使人目不暇接。曲桥侧立一湖石,此石修长飘逸,自下而上有三个近圆形的孔洞,如剔净的鱼骨,遮去下面的孔洞,又极似汉字中的“丑”字。这鱼骨石是石中精品,可遇而不可求的。丑石之后有一石鱼,张嘴摆尾,神态生动,又处洞口,正应了鲤鱼跳龙门之意。且和池中金鱼相映成趣。湖石山上有探春一株,倒垂枝条已近水面,微风过处摇曳生姿,仿佛绿色飞瀑挂于山前,以虚补实,平增了许多生意。过曲桥入洞谷,洞谷如屋,深邃幽静,左登右攀,境界各殊。山涧石缝中,广玉兰盘根错节;窗前阶下,雨打芭蕉玉立亭亭。


【抱山楼】
抱山楼,是园中体量最大的建筑,楼上、楼下各7间,是黄家用于宴请宾客的场所。抱山楼在空间上连接夏山和秋山,复道长廊亦如手臂抱两山于胸前,这也是抱山楼得名的由来。沿长廊东行可达秋山,所以有人戏称这条长廊是“天下第一长廊”,因为它要从夏天走到秋天。抱山楼的楹联都比较难认,楼上是篆字,“峭壁削成开画障;玉峰晴色上朱阑”。楼下是草书,“修竹抱山,春亭映水;幽兰得地,虚室当风”。


【秋山】
如果说春山是开篇,夏山是铺展,那么我们眼前的秋山则是高潮。秋山最富有画意,山由巉岩峭壁的安徽黄石堆就,其石有的颜色赭黄,有的赤红如染。其势如刀劈斧削,险峻摩空,山隙间丹枫斜伸,曲干虬枝与嶙峋山勢浑然天成。山顶翼然飞亭,登峰远眺,群峰低昂脚下,烟岚飘隐其中,虽是咫尺之图却有千百里之景的磅礴气势。如果夏景是以清新柔美的曲线的太湖石表现秀雅恬静的意境,那么秋景则以黄石粗犷豪放的直线表现雄伟阔大的壮观。一具北方山岭之雄,一兼南方山水之秀,俊美、秀美风格迥异,却又在咫尺之间巧以楼前立体长廊相连。浑然一体而不突兀,和谐统一极富诗情画意。


由于秋山的主面向西,每当夕阳西下,松之苍绿,枫之火红与山石的褐黄在暮色中明净如妆,极具画意。其内部山道设计,上下盘旋,纵横交错。石屋、石桥、石梁、石洞山中小筑融在一起,时涧时谷,时壁时崖,变幻莫测。关于黄石假山扬州民间一直流传是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家石涛所叠。秋山的每块石头都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颇有黄山意蕴,若从山顶寻道下来,你最大的感受可能就是:整个山体内部都是“空”的,这就是假山的虚实手法了,相对来说,湖石假山要比黄石假山容易堆叠,因为湖石本身多孔,具有一定的空灵感;但是黄石质地厚重,形态单一,很难做“空”。个园的秋山,实在而不沉闷,高峻而又奇险,而且十分注意山形之凹凸变化及洞壑之大小搭配,在黄石假山中是巅峰之作。


【拂云亭】
从抱山楼廊东行可直至秋山中峰山巅的拂云亭。亭名“拂云”取高可拂云之意。这里是园内最高的建筑,人立其中俯瞰全园,古木、假山、池水、建筑都尽在脚下。此时此境园西的夏山真仿佛一片举步可至的云海,这就是夏山另外一个名字“秋云”的由来了。


【石屋】
按着“明不通暗通,大不通小通,直不通曲通”的口诀,沿山道行至底层,向东、向光线明亮处去,就可看到一个石桌。其上方有“天窗”,光线即是由此洒落,此桌四人围坐,两人对弈,都自有一番天然野趣。石桌东是一石床,床头灯台、床边踏脚一应俱全。石床对面为石窗,窗下置石几,两侧设石凳。你看此处,分明是一个功能齐全的石屋。


【旱山水意】
在石屋外可见两座汉白玉栏杆的小桥,高出我们的头顶,前后呈“之”字排列。如果我们刚才下山时,到中途平折西出,过一线天,就可立于此桥之上了。桥面是一块条形黄石,不过此石全无同类的苍劲有力,仿佛是在流水中浸润了千百万年似的,波纹剥蚀,石苔点点。人若立桥上,则上对绝壁,下临深潭。而我们此时人在桥下,又大有人立舟上、舟行水面的感觉。这里虽然没有一勺真水,但又无处不具水的意境。这种造景手法,园林上称“旱山水意”,也称“枯水”。


【住秋阁】
石屋窗下,庭院最东有石级可上秋山南峰,或向西出庭院右折也可盘旋而上,南峰有一山间小筑,面西而建,上悬一匾曰“住秋阁”。人都是怕秋日萧瑟,要设计留春的,个园主人何事要在此“住秋”?原来黄至筠少时境遇坎坷,中年是他事业成功、人生得意的阶段,人生的秋天在他来讲真是一个金色的季节。春华不如秋实,春日虽有繁花似锦,只有秋日的累累硕果,才会让人深切地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冬山】
冬景是用宣石堆砌的。宣石中含有石英,迎光闪闪发亮,背光皑皑露白,仿佛冬日残雪未消的样子。构园者把冬景安放厅后阳光不能直射处,真再恰当不过了。宣石以掇山、贴山、围山三种手法垒叠而成的冬山,是园中占地面积最小的一组假山,但是却是构思最为精巧、独特,最富创意的一景。它分别从色、形、声三个角度来勾画冬的意境,又以植物、建筑来烘托冬的气息。山脚又以白矾石铺成冰裂纹的形状来加深寒冬气象。你看无论近看远观,假山上似覆盖一层未消的残雪,散发着逼人的寒气。画理有“冬山惨淡而如睡”之说,为了打破冬日的萧条,这里采用了一块块形似小狮子的象形宣石,远远望去,好像有无数的小狮子在雪中嬉戏,一只只顾盼生情,憨态可掬,使寂寥的冬季充满了无限的生机。所以冬山被人称为“群狮戏雪图”或“雪压百狮图”。造园者又是怎样把转瞬即逝的声音运用到造园之中的呢?这南墙之上的圆形孔洞,共分为四排,每排六个,总计二十四个。冬为岁尾,你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它代表了一年二十四个节气,这些孔洞被人称为“风音洞”。冬山处于花园的最南边,风音洞所在的高墙和个园三路住宅的后墙形成了一条狭长的通道,风从高墙窄巷之间擦墙而过时,会形成负压,加快流速。这时墙上四排孔洞,就好像四支等待已久的横笛,呼呼作响,发出北风呼啸的声音,奏响了冬的乐章,给人以寒风凛冽的感觉。山畔池旁,冬梅点点,疏影横斜,暗香浮动,“霜高梅孕一身花”(袁枚),真是“春夏秋冬山光异趣,风晴雨露竹影多姿”。


【漏窗望春】
冬山的西墙之上两个圆形的漏窗,延伸了我们的视线,透过这圆形的漏窗,春山的修篁石笋重又映入了眼帘。让人立刻产生“大地回春,周而复始”的联想。令人感叹设计者的奇思妙想,让你忍不住为它喝彩!至此,你是否也会在心里轻轻地叹一声:“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此窗设置堪称点睛之笔。园中的亭台、楼阁、假山、花木重重叠叠,幽深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