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访问全国导游资格证考试网,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7*24小时求学热线

19981253809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导游词

扬州何园导游词(5900字)

时间:2023-12-08 阅读:139次

01
景区概况


该园位于扬州古运河畔的徐凝门街66号,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建造于1883年,也就是清光绪九年,是扬州大型私家园林中最后问世的一件压轴之作。因为建筑手法独特多样,艺术风格上南北兼容、中西合璧,成为扬州园林的经典代表,被誉为中国晚清第一园。


何园原名寄啸山庄,因为园主人姓何,人们都习惯叫它何园。何园主人何芷舠少年得志,官运亨通,暗地里也捎带着经营盐业,拥有巨额财富。何芷舠49岁那年,从湖北汉黄德道台任上辞官归隐扬州,投入巨资良材,打造了这座宅园一体、居游合一的大型私家园林。


何园占地面积14000多平方米,建筑总面积7000多平方米,建筑部分占全园面积的50%。人们置身园中,不但没有拥挤感,反觉得处处收放有度,疏密有致,小中见大,层次分明。这种效果,靠的正是造园者在建筑布局上的匠心独运,平中造奇。何园整体区划上包含住宅、后花园和小花园几大部分,各个部分既独立成章,又环环相扣、互相渗透,组成一个天人合一、内外有别、居游两便、中西合璧的人居空间,中国私家园林的审美需求和实用功能在这里达到了完美结合。


02
各景点介绍


【东园】
这是何家后花园的东园部分。迎面月洞门上镌刻的“寄啸山庄”门额,是当年园主人亲自题写的园名。“寄啸”两个字,分别取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句子:“倚南窗以寄傲”、“登东皋以舒啸”。表达的是诗人寄情山水田园、不与黑暗官场同流合污的志节情怀。何园主人与陶渊明有着辞官归隐的相似经历,寓意不言自明。


【贴壁假山】
何园园外均是民房,不得不用高墙遮挡,但高墙是造园的大忌,工匠别出蹊径,在墙上造山,称为贴壁假山,长达60多米,它就像嵌在墙上一样,沿着墙面走向一路攀缘,状若游龙腾蛟,搅动万千气象,把原本封闭压抑的高墙深院,变成了一座拥抱天地自然山川的“城市山林”。东园贴壁山是江南园林中享有盛名的登楼贴壁山,贴壁山的山腰里,藏着一条高低盘旋、曲折迂回的石级小路,一直通往翰林公子读书楼。通过它,可以真切领悟扬州叠石艺术的精髓。


【牡丹厅】
转过玲珑剔透的湖石屏风,首先迎客的是牡丹厅。它的特色和名称,来自东墙歇山顶砖雕山墙花。该山墙花为金砖拼镶,高浮雕手法,题材取自传统的《凤吹牡丹》。中间为立凤,为鸟中之王。凤的周围是牡丹,牡丹是花中之王。还有灵芝、卷叶草,皆为吉祥如意的纹饰。画面组合巧妙自然,毫不张扬,创意独特、布局严整、刀法老练,细密中藏神奇,是扬州建筑中砖雕精品。牡丹厅周围有牡丹池。牡丹是何园园花,园子里广植牡丹、芍药,品种繁多。每年4月18日至5月18日,是一年一度的“扬州‘烟花三月’旅游节”,何园牡丹花节主题游园活动在此举行。


【船厅—桴海轩】
桴海轩,两千多年前,孔子乘坐着牛车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主张时说过:“道不行,吾将乘桴桴于海。”意思是说,如果人们都不接受我的主张,我就乘船到海外去。桴海轩也叫船厅。因为厅的周围是湖石山,使厅处于峡谷之中,这就有了水意,而厅造型像一艘船,厅正前方一条方石板甬道像是登船的跳板,厅檐下低低的台阶好比船上的甲板,厅周围的地上用鹅卵石、瓦片铺成波光粼粼的水面,须待月圆之夜,月光朗照,如水光潋滟,似见波光粼粼,似听裂岸涛声,这时厅仿佛浮在水中,再看厅两旁廊柱上悬挂着“月作主人梅作客,花为四壁船为家”的楹联,疑为在湖滨漫步,舫内荡桨。分明是中国画中化虚为实的手法,居然使无水却有水意,无山却具山情。加之厅西侧廊壁间镶嵌着目前国内保存最为完好的苏东坡手书《海市帖》刻石,为船厅点睛。在这里每一个细节都和船有关,和水有关,造园艺术中的旱园水做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


【翰林公子读书楼】
船厅后面的西北角的小楼虽不起眼,曾经却是何园最风光的建筑。当年何家大公子何声灏在这里三更灯火五更鸡,发奋攻读,从江南乡试中脱颖而出之后,又一举闯过会试、殿试、朝考大关,步祖父何俊的后尘,被皇帝钦点翰林,成就了一门祖孙两翰林的巨大荣耀。也给何园留下了一座“翰林公子读书楼”。读书楼里简朴清寒的陈设、威严肃穆的家训和工工整整的试卷、热烈醒目的捷报陈列在一起,相映成趣,对人们讲述着“学而优则仕”的文人梦想。读书楼东接贴壁山的嵯峨蹬道,南临“桴海轩”的万顷波涛,它的环境景观正是一副著名的古代治学楹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翰林公子读书楼是何园文脉的象征。何氏家族从何芷舠父亲这辈起通过科举走上仕途,也留下了厚学重教、诗礼传家的门风。


【西园】
如果说东园是何园的序幕,当你到西园时才看到何园的主体,楼台的豪华,层次的深密,复道廊的逶迤曲折,山石的深邃空灵,在园林中确是独树一帜。西园楼台极富层次,低层有池中的水亭;中层有蝴蝶厅、桂花厅、赏月楼;高层还有山石凌空。交织成天人合一的立体画卷。


【复道回廊】
复道回廊是何园特色建筑之冠,在江南园林中绝无仅有,它造就了何园独一无二的串楼景观,享有“天下第一廊”美誉。而从西园看复道回廊是最佳角度,何园复道回廊全长150米,它腾挪、缠绕于园中建筑之间,复道凌空,内、外分隔,回廊曲折,高低错落,构成了园林内部的四通八达之利与回环变化之美。一个个厅房本来都是个体,由复道廊勾连后,使景色的组织有连续性,避免杂乱无章,断绝路径,这就引动游人沿着游廊去游园。这是将静观的欣赏改为动观的游览,人在园中游,尽管是地域有限的空间,但能探求回味,避免和盘托出,一览无余。


【壶上春秋】
神话传说里有海上仙山名叫方壶的记载,扬州园林中喜欢借用这个典故,在园中挖池为海,筑亭当山,虚拟海上仙山的意境。西园水心亭壶上春秋同时还是一座水心戏台,主人把戏亭建在水中,在上面演戏唱曲,观赏者在亭的周围上下廊上品茶观戏。正如陈从周教授所题:“江南园林甲天下,二分明月在扬州。水心亭上春波绿,览胜来登一串楼。”


【汇胜楼】
主体建筑汇胜楼俗称蝴蝶厅,是上、下两层的七楹楼房,中间三间稍突,两侧两间稍敛,歇山顶四角昂翘,如蝴蝶展翅起舞。一座座厅堂都装扮得极为富丽,厅内木壁上雕刻历代名碑字画,如东坡的竹、韩琦的竹、板桥的兰、唐寅的花鸟、曹操的诗等,雕刻面积达140平方米。人在其间漫步可谓看书画展览和美术工艺。


【桂花厅】
池西桂花厅坐落在山石桂树丛中。厅上有戊戌变法领袖康有为手书“桂花飘香”匾额,何园1万多平方米的园中有地植、盆栽桂花七八十棵,其中仅百年以上的老桂就有十余株。中秋浴桂香,赏明月,啜芳茗,观看水心戏台地方传统曲艺表演,品尝精致可口的淮扬风味小吃,尽情感受城市山林的良辰美景,别有一种风韵。


【湖山】
西园的山峰是全园的最高处,主峰以太湖石堆就,造园者在湖池旁采用点石之法,绕湖池一周,高低错落,曲折有致地以湖石围岸,在水亭旁又以湖石构成的曲桥通亭阁,而在西南角则堆石成峰,有险壁、有悬崖、有奇峰、有幽岩,或如一人,或似一物,或像群猴嬉闹,或如雄鹰高踞。底部还有梅花三洞,互相串联,碧水贯穿其中,远远望去,显得幽深清冷。此处构山极为适宜,因此处是园的边缘,仅一墙之隔即为园外,而游赏者看着高耸的山石,定会产生“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过后一山拦”之感。这就增加了景深,开拓了意境。且山极空灵,上有盘山曲道,下有空谷勾连,既可沿山道仔细玩味山石奇趣,又可登山顶俯视全园美景,还可在山谷中纳凉品茗,叙谈话旧。山上两棵白皮松,苍翠蓊郁,有拔地参天之姿。那种山林木深深的幽眇意境,与园主何芷舠心境十分切合。


【花窗】
构园者知道,此园外景虽不可借,但园内景可以互借,因此在廊的上部开漏窗,有的用水磨花窗作为分隔,有的直接开成什锦空心月洞窗,有牡丹形、菱花形、梅朵形、海棠形,制作精,样式美。它们集中分布在花园与住宅之间的廊壁上,廊壁间还镶嵌颜真卿《三表法帖》、王羲之《十七帖》等诗条石,使串廊本身就极富书卷气。


【园居概况】
从复道曲折南行,就进入了何园的住宅区——园居部分。何园建筑在继承了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精华的同时,吸取西洋建筑要素,构造了一个东方传统精神与西方生活观念交相杂糅的园居系统。主要表现在建筑布局上追求变化,不拘一格,没有采用传统中轴线式的横路纵进、前堂后屋形式,而是因地赋形,自成面目。走进玉绣楼、怡萱楼、骑马楼三位一体的园居空间,这里所具有的变化、活力以及浓郁的时代气息,是人们在纯粹旧式园林中找不到的。


【怡萱楼】
转过西园湖山,先到怡萱楼,也叫赏月楼。这里既是西园的尾声,又是住宅的序幕。是当年园主人专门为吃斋念佛喜欢独处的母亲建造的居所。围绕着奉亲的主题,楼前地面,用鹅卵石子铺设着福禄寿喜图,从法国进口的铸铁栏杆上镌着“益寿延年”字样。现在楼下是同仁馆,书香何园办过一所同仁中学。复道回廊在怡萱楼再次分流,一是与院中假山石级组成回环盘旋的上下通道,一是入怡萱楼通往玉绣楼。


【与归堂】
坐落在全园最南面的楠木厅,又名与归堂。如果从花园巷18号的正门入园,它就是迎宾第一厅。与归堂是何园的主堂正厅,也是园主人对外交往的正式场所。“与归”二字,典出范仲淹《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体现的是何园主人以归隐之举为荣、不与腐败官场同流合污的思想意愿和价值取向。与归堂也是目前扬州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楠木大厅,它在中国传统厅堂构造的形式上融入了西方建筑理念和表现手法,此厅极富层次,顶部为单檐歇山,中间三间略高,两旁两间略低,形成中高边低的两个层次。而从下部看,中间三间向前伸出两米,旁边两间自然置于后部,立面上又形成中前边后的两个层次。高大庄重的梁柱构架,配上四围通透装饰华丽的玻璃墙面,一扫中式厅堂的封闭、古板和沉闷,洋溢着开放、敞亮和明快的气息。


【玉绣楼】
主人居住的玉绣楼,是两栋前后并列的住宅楼的统称,玉绣之名,来自庭院中栽种的广玉兰和绣球树。该建筑群前后三进,第一进为楠木大厅,五开间二、三进为两层楼房,每进皆为六开间。屋宇宽敞,规模宏大,每进之间皆列小院,东、西两面筑廊勾连,青瓦红柱歇山顶。楼内设计采用一梯一户带有拉门隔断的独立套间,一式水磨青砖,墙壁以细沙和糯米汁,略加草灰以作胶合,为灯芯拼缝,楠木门窗皆为双层,内玻璃,外百叶,地板悬地1.5米以上,以阴窗透气。朝南一面外廊柱子之间皆镶嵌月牙门罩,简单疏阔,仅为装饰之用。房间里点缀的吊灯、壁炉等装饰细节,处处洋溢着欧式风情。小院中略置花台,配以树木,以少量山石花草点景,显得幽静又富有生气。总体布局严整,基本是多进四合院式建筑,是研究清代扬州大型民宅的活标本。


【家族史料馆】
何氏家族史料陈列室,可以帮助我们真切具体地感知一个近代大家族的兴衰历史和家族人物们缤纷曲折的命运故事。在北楼展馆里,有何园主人何芷舠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有何家大少爷何声灏发愤读书成就了祖孙翰林的励志路程;有二少爷何仲吕继承父亲兴教办学遗志,扶持两个儿子——世桢、世枚两位美国密西根大学的洋博士兄弟在上海创办持志大学的轰轰烈烈的历史;还有三少爷何声润捐助“鸿船”救生义渡的慈善故事。有王承书、何祚庥这一对表姐弟中科院院士为祖国科学事业和民族精神的重建而作出的业绩和贡献,有国画大师黄宾虹与何家四代人结下的长达60年的书画情缘。


【骑马楼】
出玉绣南楼沿复道回廊向东入骑马楼,骑马楼是何园的客舍。当年,国画大师黄宾虹就住在这里。度过了让他一生念念不忘的一段客居时光。骑马楼从外面看上去四平八稳,仿佛一览无余,走进去才发现它的右边楼里藏着三进院落。厅堂栉比,门扉交错,廊道迂回,犹如迷宫。


【片石山房】
片石山房建于清乾隆年间,又名双槐园,据传乃出自石涛的手笔。亡国之痛使之寄情山水,饱览三山五岳之胜,又能在叠石时将胸中丘壑转化为佳山秀水。在他的画论中,山的处理应“内实外空”或“外实内空”,片石山房总体布局即为“外实内空”。上有蹬道可攀,中有山屋可居,下有山麓水边汀步可跨,“一峰突起,连冈断堑,有胎有骨,有开有合”。入片石山房,过“注雨观瀑”门景,东行有水榭三间静卧波上,开轩待客。这里别出心裁地设有谜一样的琴、棋、书、画四景,十分耐人寻味。水榭东面是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天任馆”,也是扬州现存最早的明代楠木厅,堪称何园最古老的建筑。天任馆西山墙有不系舟半亭,上面置石桌椅,供游人赏院景、观游鱼,体验水动船行的意趣。厅东面墙上,镌有“片石山房”横排石刻一幅,字体飞动,古色古香。


片石山房分东山和西山。东向是一横长形的倚墙山,转角向南,皆以湖石叠就,紧贴着墙壁,有些部分髙过墙头,与墙头游山髙低错落。山巅有小叶罗汉松一株,树龄已逾百年,更使山有古拙之感。西首的主峰由太湖石堆就,挺然高出园墙,山高近十米,由于周围是平地,系一峰突起,远看更显得高峻峭拔。山顶寒梅一株,已逾百年,老干虬枝,更觉幽深寒冷。古藤翠蔓从石隙中伸出,或垂山巅,或穿石脚,似觉岚气雾露,烟云毕至。沿石蹬道上山巅,周围怪石突兀,堆叠巧妙,一块块,一组组,或如老人颔首,或似仙女采撷,亭台楼阁、矶石花木,皆卧脚下;沿台阶而下,道路左盘右曲,待到山脚,忽见藤蔓之中藏一洞口,入洞深幽,初觉狭窄,越走越宽,竟然是方形石屋两间,此时你再看前方贴壁砖刻“片石山房”,顿时领悟该景原指一片片石堆叠的山中洞府。园虽占地不多,但无不经营精当,山石和谐之美,亭阁映日之乐,花木扶疏之趣,确如石涛题画诗中所写:
四边水色茫无际,
别有寻思不在鱼。
莫谓此中天地小,
卷舒收放卓然庐。


清光绪九年(1883年),何芷舠从吴姓人家手里买下片石山房,把它变成了何园的一部分。


【镜花水月】
片石山房西边廊壁间嵌有一面大方玻璃镜。无论从哪个角度观看,这面镜子都能将园中景色收入自己的怀抱。与镜子遥遥相对,东北湖山脚的水潭中,则藏有一轮白日明月,它跟随着观赏者人行步移,从满月到月牙,依次变幻出盈虚百态。这两处景点合起来,就是片石山房著名而奇特的佛理景观——镜花水月。用心揣摩,自有一番智慧人生的大知大觉。


【何氏家祠】
何氏祠堂是2007年5月1日才对外开放的。祠堂是代表家族文化的传承,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现在我们参观的是享堂部分。这是作为何家的议事厅,墙上也陈列着何家的家训,在当年,何家会定期每月初一让子孙在这学习家规。隔壁就是寝堂部分,这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但据何家后人回忆,何家只有容像,所以我们眼前所看的都是何家的祖先容像。这位就是何俊,园主人的父亲,旁边这位就是园主人的老母亲。这位就是园主人何芷舠,身上所穿的就是官服,冬季场合上所穿的礼服——端罩,旁边就是他的夫人——孙太夫人。而随着寝堂的修复,在室内还发现一口井。井一般都是在室外,用来饮用和浇灌植被的。井水冬暖夏凉,可以调节温度,相当于空调的作用,早在安徽皖南居民就出现室内打井的情况;此外,跟风水也很有关系,祠堂内有井,也为祈望家族兴旺。再有这是提醒后人必须饮水思源,不能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