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访问全国导游资格证考试网,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7*24小时求学热线

19981253809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导游词

扬州史公祠导游词(2900字)

时间:2023-12-09 阅读:193次

01
景区概况


史可法纪念馆是纪念明末清初抗清英雄史可法的著名历史遗迹,旧称史公祠。史公祠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清同治九年(1829年)重建。


史公祠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广储门外街24号的梅花岭畔,南临古城河、占地10000余平方米,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史可法墓祠所在地、国家三级博物馆、国家3A级旅游景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02
各景点介绍


【门厅】
纪念馆门口悬挂的“史可法纪念馆”馆牌是朱德委员长1962年题写的。大门口左右抱鼓石浅棕色的底色上布满了像竹叶一样的花纹,叫作竹叶槟榔石,形成于距今5亿年的寒武纪。


【古银杏】
进入大门,是两棵种植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的银杏树。银杏树雌雄异株,但这两棵都是雄树,树形伟岸,树叶丰茂,到深秋时节,满树满地都是金黄的叶子,是摄影爱好者极好的取景地。


1645年明清交替之际,史可法为了守卫扬州城,与清兵奋战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以身殉国。后人推崇他和岳飞、文天祥一样,是浩气长存的民族英雄。在院子两侧的墙壁上刻了很多名人名家的诗文,这都是从清初到现代很多先贤瞻仰史公祠,对史可法忠贞不渝精神气节的颂扬。


【飨堂】
飨堂前抱柱楹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此联是清代诗人张尔荩所撰,以点点梅花喻泪,以皎皎明月比心,亡国之情催人泪下,很能激发人们的民族自尊和爱国热情。


进入飨堂,正中高悬着“气壮山河”匾额,这是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何应钦将军所题,匾额落款在“文革”期间被锯去。这块匾额与我们的馆牌相映生辉,表现了国共两党两位代表性人物对史可法精神气节一致的景仰之情。


飨堂中央是史公正襟危坐的干漆夹苎像,由扬州漆器工艺大师刘瑜1985年仿照平山堂鉴真像创作。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攻占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今北京景山)自缢而亡。此时,以史可法为首的明朝大臣在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建立南明政权。史可法任南明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自请到江北扬州督师,修筑城墙,以忠义激励军民,抵抗清兵。1645年4月清豫亲王多铎率领十万大军围攻扬州城,守城的部队只有一万人左右,双方力量悬殊,在这样的情况下,史可法仍然发出了与扬州城共存亡的悲壮誓言。


多铎前后五次派人劝降,史可法不为所动。当时的扬州城西门易攻难守,史可法亲自登西门指挥,架炮袭击,清军死伤惨重。其后清军不断增援,于4月25日以红夷大炮轰开西门城垣,守城军民与清兵展开激烈巷战,终因寡不敌众,扬州失守。史可法自刎未成,突围时与清兵相遇,大呼:“我史可法也!”多铎对被俘的史可法礼敬有加,尊称先生,再次许以高官厚禄,史可法严词拒降,最终不屈就义,时年仅四十四岁。


飨堂抱柱一副郭沫若的对联:“骑鹤楼头难忘十日,梅花岭畔共仰千秋。”郭沫若先生的联语写出了今人对那段历史的痛悼与对史可法的敬仰。旁边还有篆字对联:“生有自来文信国,死而后已武乡侯。”据《明史》记载,史可法母亲临盆时,梦见文天祥走进他家,然后生下了史可法。上联赞扬了史可法英勇抗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如南宋名将文天祥一样,下联将史可法比作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赞颂史可法精忠报国的高尚精神。


左手边平橱里陈列有史可法的象牙印章以及1979年衣冠冢里清理出来史可法官服上的衣带板。


【衣冠冢】
飨堂后面的土丘是史可法的衣冠冢,冢前牌坊上题额“史忠正公墓”。“忠正公”系清朝乾隆皇帝追封史可法的谥号。史可法年过四十仍无子女,妻子劝他纳妾,他引用西汉名将霍去病的话讲:“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当年清兵围攻扬州城时,史可法写下六封遗书交于副将史德威,收史德威为义子,并嘱咐遗愿:我死当葬梅花岭。史可法性如梅花,铁骨铮铮不畏严寒,他曾在梅花岭下召开抗清誓师大会。同时梅花岭也是南宋末年抗元英雄李庭芝、姜才的双忠祠所在地。


扬州城被清兵攻破后,义子史德威也被俘,清军出于“为忠臣留一后”考虑,在12天之后将史德威放了出来。当时扬州城刚经过清兵的屠城,到处尸积如山,血流成河,史德威未找到史可法的尸骨,于是在第二年清明节时将史公的官服、官帽、腰带、笏板等葬在此处。


【梅花岭】
继续前行月洞门上方有“梅花岭”石额,梅花岭形成于明万历年间,扬州太守吴秀疏通护城河时,把河里的淤泥挖上来堆积在此形成小土阜,在上面遍植梅花就形成了梅花岭。


清代经史学家全祖望曾作《梅花岭记》,热情歌颂了史可法长留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


【遗墨厅】
晴雪轩亦名“遗墨厅”,陈列有史可法的墨迹。高大站橱里史可法的狂草对联:“琴书游戏六千里,诗酒清狂四十年。”跋云:“望乔久客滇中归,喜而得句,以志晨星之聚,兼慨沧桑之变也。”当时的大明江山可谓岌岌可危,内忧外患,史可法有感而发,大笔一挥写下这副气势磅礴的对联。


“斗酒纵观廿一史,炉香静对十三经。”上联豪放,下联含蓄,可见史可法文化素养的深厚。史公年轻时好学,史书记载当时史公一月仅得七夜整眠,最喜读《欧阳文忠公集》,观史以鉴成败,读经以富学识,他的那种儒将襟怀令人敬佩。


“千里过师从枕席,一生报国托文章”,这是史可法纪念恩师左光斗的对联。


正中的墙壁上嵌着史可法手迹石刻,其中有著名的《复多尔衮书》以及写给母亲、岳母和妻子的最后一封书信。《复多尔衮书)、《绝命书》充分表达了史可法为了国家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和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


【广陵琴派史料陈列馆】
扬州历史文化内涵非常丰富。扬州地区的古琴流派叫广陵琴派,形成于清康熙年间,在中国古琴坛首屈一指。民国初年,广陵琴社成立于此,故在此建广陵琴派史料陈列馆。


古琴,又称七弦琴,是中国唯一记载完整、传承不断的古代乐器。2003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宣布将我国古琴艺术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表明中国古琴艺术的突出价值得到世界的公认。古琴艺术(广陵琴派)也于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陈列馆一楼是古琴演艺厅与古琴技艺传习所。二楼陈列有“中国古琴艺术”与“广陵琴韵”两部分内容,介绍了古琴史话、古琴构造、历代琴形与名琴、古琴流派、古今琴谱琴论、广陵派的琴人与琴学活动等内容。


【祠堂】
史可法的祠堂建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乾隆皇帝看了史可法的画像和复多尔衮拒降书以后,题词“褒慰忠魂”并作诗,又复命大学士于敏中等14人题咏和跋,制成手卷置于祠堂,再令刻石嵌于祠壁,以垂永远。大家请看左边的墙壁上石刻就是。


祠堂前的对联“一代兴亡关气数,千秋庙貌傍江山”,为扬州清代知府谢蕴山所撰。神龛内供奉史可法的画像,设有牌位,龛的上方“亮节孤忠”横匾为南京军区杜平将军手书。左右对联为“公去社已屋,我来梅正花”,是清安徽文人舒绍基撰书。大家都注意到这两边的牌位了,分别是与史可法一起守城不幸遇难的文武官员的牌位。虽然在城破之前有贪生怕死的官员投降清兵,但城破之后所有的文武官员和老百姓都是同仇敌忾、浴血奋战、力尽而死。清初著名戏剧《桃花扇》对这一段历史有传神的描写:史可法与全城军民誓师与扬州城共存亡,上阵不力,守城;守城不力,巷战;巷战不力,短接;短接不力,自尽。这段历史让我们扬州平添了几分家国天下的英雄情怀。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每个民族对英雄都是尊敬的,包括他的对手。乾隆皇帝御笔亲书“褒慰忠魂”,就镶嵌在祠堂外面的墙壁上,史可法的高风亮节将如梅花岭上的冰雪梅花,永世流芳。正如文化部原副部长、诗人贺敬之所言:“史可法,人可法,书可法;史可法,今可法,永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