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访问全国导游资格证考试网,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7*24小时求学热线

19981253809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导游词

扬州博物馆导游词(8400字)

时间:2023-12-09 阅读:144次

01
景区概况

扬州博物馆由老城区迁新址后于2005年10月向社会正式开放。扬州博物馆是我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因“扬州博物馆”和“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同在一个建筑主体内,两馆又合称为“双博馆”。


双博馆位于扬州市文昌西路明月湖西侧,占地5万平方米,建筑2.5万平方米,陈展1万平方米,馆藏文物3万多件套。


02
各景点介绍


【名人广场】
双博馆建筑立面为水流波纹,寓意扬州是因水而起,因水而兴的运河名城;从空中俯瞰全馆像一组在明月湖边田田舒张的荷叶,寓意扬州生态优美的人居环境;广场上的十位历史名人塑像,寓意扬州人文荟萃、影响深远的历史文化。


双博馆广场的十位历史名人雕像:
1.春秋吴王夫差(?—前473),公元前486年开创扬州城市历史。2.汉代吴王刘濞(前216—前154),开山铸钱、煮海为盐,使扬州成为号令一方的繁荣都市。3.西汉江都相董仲舒(前179—前104),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倡导而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4.隋炀帝杨广(569—618),开凿大运河联通我国五大水系,对古代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5.唐代高僧鉴真(688—763),东渡日本传学授法的国际文化交流使者。6.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1007—1072),曾任扬州知州,誉为“文章太守”。7.史可法(1602—1645),抗清英雄。8.曹寅(1658—1712),清康熙年间江宁织造兼两淮巡盐御史,奉旨在扬州主持刊刻《全唐诗》9.阮元(1764—1849),为臣乾隆、嘉庆、道光三帝,有“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之称。10.朱自清(1898—1948),近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著有《荷塘月色》、《背影》等名篇。


扬州双博馆为三层框架建筑,分为东西两大片区,东区以雕版印刷为主,西区以历史文化为主。目前共设8个展厅,三楼是扬州历史馆、扬州雕版印刷科普馆;二楼展馆较多,除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外,还有古代艺术馆、国宝馆和书画馆;一楼是文博体验馆和临展厅。


【序厅】
扬州历史馆序厅的地面是长江、淮河下游的巨幅卫星遥感地图,这让我们可以很直观地看到扬州的地理位置——淮南江北海西头。


踏入序厅,扑面而来的投影画面是汹涌澎湃的广陵潮涌。2000多年前长江的入海口在扬州,广陵潮是当年扬州特有的自然景观。


名城扬州的兴衰变化具有通史式特征,典型地反映了我国宏观历史的发展和进程。夫差邗城的兴起和变迁,印证着春秋战国时代列强争霸、逐鹿中原的历史;汉代吴王刘濞集结周边王侯对抗中央政权,广陵城是郡县制和分封制博弈的焦点;规模鼎盛的唐代扬州,是大唐国力强盛、威被四海、八方来朝的真实写照;宋代一地三城的崛起,生动体现了南北军事对抗的战争局势;明清新城不断向运河边集结的变化,则反映了经贸活动对城市演变的深度影响。扬州的城市历史,是中国宏观历史一个具体而生动的缩影。


扬州历史博物馆以城市发展时序为主要脉络,攫取了一批具有代表性和史料性的文物,配以必要的照片、图表和说明文字,系统展示了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扬州的精彩片段和城市发展过程。


【扬州先民】
距今约6000年至5500年前,一支与中原仰韶文化有亲缘关系的部族定居到江淮平原东部,成了当地最早的居民。


高邮市龙虬庄遗址(距今6600—5000年前)是扬州地区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文明遗存点,它是新石器时代江淮东部区域人类原始文化的代表。龙虬庄的先民已开始种植水稻、饲养家畜并从事渔猎,是渔、耕、猎三种生产方式兼有的古族群。


距今4000年前,一支来自河南王油坊文化类型的族群,从淮河以北向长江以南迁徙,带来了中原的龙山文化,留下了遗存较薄的过渡性遗址(兴化南荡遗址)。


西周时期(距今约3000年),扬州生活着从中原经徐州南迁的干人,他们建起了以今扬州西北至仪征东北蜀冈一带为中心的邗国。邗人擅长冶炼铸造,这对后世的“扬州工”影响深远。


展橱中陈列的不同制作风格的古陶器,见证了扬州历史上受到的多重文明的影响。从五六千年前的中原仰韶文化,4000年前的黄河王油坊文化,再到3000年前来自商王朝的干人部落,三次大的移民都来自黄河流域,这不仅给扬州带来了古代北方的文明体系,也为扬州土著淮夷居民带来了异域族群的远程文化基因和血缘基因。


扬州话在语言系统分类上属“北方语系”的“江淮官话”,曾经是明朝时期的官话。以扬州方言为载体的《扬州清曲》、《扬州评话》、《扬剧》等,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春秋邗城】
最早记载扬州城市由来的书是《春秋·左传》:“鲁哀公九年秋,吴城邗沟通江淮。”鲁哀公九年实际上是周王朝的周敬王三十四年,换算成现在通用的纪年则是公元前486年。


“吴城邗沟通江淮”七个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吴”是吴王夫差;“城”指筑城;“邗”是古邗国;“沟”指开挖运河;“通”指连通;“江”是长江;“淮”是淮水。用现代汉语来表述,就是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北上争霸中原),在邗的地方开凿了连通长江和淮水的运河,并在运河边建造了一座城堡——邗城。


邗城是扬州城市历史的开端。如今,扬州北郊黄金坝一带,还存有古邗沟的遗迹。在展厅里看到的第一位名人塑像就是开邗沟、筑邗城的吴王夫差。


古邗国以铸造青铜兵器著称,吴、越两国在此基础上将兵器铸造技术不断发扬光大而闻名于世。这里展出的吴钩越剑一方面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长期不断的战争,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邗人善于冶炼,精于工匠的历史渊源。


【战国广陵】
楚国战胜越国后,邗城归楚。公元前318年,楚怀王在邗城旧址建造了新的广陵城,取“广被丘陵”之意。


【汉代:歌吹沸天】
秦王朝统一六国后,在扬州设了广陵县,属九江郡。


汉代,扬州迎来第一个持续的繁华时期。广陵长期作为藩王的封地,先后有荆国、吴国、江都、广陵等诸侯国的12位藩王在此立国或定都,历时200多年。


分封制初期,封国在维护国家政权、恢复地方经济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封国规模庞大,人多地广,扬州的第一个分封国荆国就辖三郡五十三城。实力雄厚又拥有特权的诸侯王逐渐形成了与中央政权分庭抗礼的格局。到吴王刘濞时,刘濞利用东南一带的自然资源,煮海铸钱全面发展,建起自己的独立王国,扬州很快成为号令一方的东南都市。


橱窗里的龟纽金印(复制件,原件现藏南京博物院)是东汉初年广陵王刘荆的佩印。1981年在扬州甘泉出土,重123克,印面篆文“广陵王玺”。汉代诸侯王玺十分罕见,“广陵王玺”是国内唯一一颗可确证的诸侯王封印实物。


汉代的扬州富甲一方。铁器的使用、牛耕技术的推广,域内农业经济不断发展,冶炼业、制盐业、手工业、商业等逐步走上繁盛。著名文学家鲍照在《芜城赋》中描述扬州“才力雄富,士马精妍”,“歌吹沸天”,赞美广陵城经济活跃、都市繁荣、人丁兴旺的景象。这是扬州历史上经历的第一次大繁荣阶段。


在此背景下,江都相董仲舒提出“正谊明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为中国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近两千年。


富有的汉王朝还对周边邦国实行和亲政策,历史上第一位成功和亲的公主刘细君就是江都王刘建的女儿。汉元丰六年(前105年)刘细君远嫁西域乌孙(今新疆伊犁地区),比著名的昭君出塞还早了70多年。


【隋代:因河而兴】
东汉之后,我国进入乱战时期,地处交通要冲的扬州自然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城市沦落,渐趋荒芜。北周时,改广陵为吴州。


589年,隋文帝建立统一的隋帝国,改吴州为扬州,置总管府,遣次子杨广做了九年扬州总管,以加强对南朝故地的统治。


隋大业元年(605年),继位的隋炀帝利用天然河道和旧有渠道,开通了南北大运河。南北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起余杭(今杭州),北至涿郡(今北京),全长2700公里,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东南沿海和华北平原,连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运河。


隋唐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扬州成为全国最重要的水运枢纽城市,奠定了运河名城的历史地位,对扬州后来经济、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隋炀帝杨广以江都为“陪都”,三次巡幸南下,最终兵变蒙难于扬州。隋炀帝和萧后的合葬墓于2013年年底在扬州西湖镇曹庄村被发现,出土了墓志和象征皇帝身份的13环蹀躞金玉腰带,还有萧皇后的凤冠以及大量的陪葬品。


【盛唐:扬一益二】
大运河的开通,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罗城的兴起,加上诸多名臣的治理,唐代的扬州凭借着交通枢纽的地理优势,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成为两京之外城市经济最繁盛的地方。《资治通鉴》写道“扬州富庶甲天下,时人称扬一益二”,“益”是指水旱从人的成都。


唐代沿用隋代运河系统,把江淮地区的粮食和其他物资输往关中。漕运的兴起,刺激了扬州商业的发展,在蜀冈衙城之下形成了众多工商业者的聚居区——罗城。蜀冈上的衙城和蜀冈下的罗城形成了唐代扬州两重城的格局。临街设店、市井繁荣的扬州罗城,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加速引领了古代坊市制度的瓦解,城市开始逐渐向有利于经营活动的方向发展。


唐代众多诗人对扬州夜景和夜市的歌咏成为时尚,在包括都城在内的坊市制度宵禁背景下,扬州凭借经济实力率先进入夜市生活,从这些“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的诗句看到了诗人对扬州夜生活的向往。展橱里这件姿态优美的彩绘女舞俑,虽然失去了双臂,却是动态十足,被誉为“东方的维纳斯”,由她我们可以想象出唐代扬州一片歌舞升平的热闹景象。


橱窗里的十八面铜镜全部是唐代扬州的作品,铜镜是古代的日常用品,也是家中的艺术品。扬州现存确认的古代铜镜有一百多面,涵盖从战国到清代的各个时期。战国时期铜镜图案严谨细密;汉代铜镜逐渐厚重,钮作半球形或柿蒂形;唐朝铜镜的形状呈现多样化,出现了菱花形、葵花形、方亚形等;宋代,则有了带柄铜镜镜钮也取消了;明清之际,出现了铭文,标明了作坊,明显具有了商品意识。


这里布展的“唐代街坊”用旧的青石板铺就,两旁错落的店铺,再现了盛唐扬州的原始场景。一轮明月,万家灯火,垂柳依依,荷浦熏风,繁荣的都市加上“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传说,吸引着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大诗人李白曾六下扬州,726年旧历九月,时年26岁的李白在扬州写下著名的《静夜思》,扬州月色,撩起多少人的思乡之情!


唐代的扬州,既是国内水运系统的枢纽,也是对外交往的国际港口。在国内,扬州和淮安、苏州、杭州并称运河四都;在国外,扬州和广州、泉州、明州(宁波)组成东方四大名港。海上丝绸之路由东海、南海两大航线组成,南海航线是通往东南亚及印度洋并一路西行北上的航线;东海航线则是通往朝鲜半岛及日本列岛的航线。扬州通过运河直抵陆上丝绸之路的都城洛阳和长安,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连接通道。


八九世纪,大批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商人来到扬州经营珠宝、古玩和药材,并以扬州为依托,把活动范围扩大到运河沿线。扬州和西域既有贸易交流,也有文化交流。这里陈列的文物是专为伊斯兰国家生产的持壶,上面写着阿拉伯文“真主真伟大”。这些来自我国各个窑口的瓷器和来自阿拉伯的物品,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实物印证。


随着唐代与朝鲜半岛民间贸易的扩大,扬州出现了新罗人聚居的“新罗坊”和官方设定的“新罗馆”。宾贡进士崔致远在扬州的历练,以及归国后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为中韩文化交流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唐天宝十二年(753年)12月20日,66岁高龄的鉴真和尚,在日本遣唐使的陪同下,终于东渡成功,受到日本天皇的欢迎,在奈良东大寺设坛传戒,并创建唐招提寺,成为日本律宗初祖。鉴真及其弟子们把盛唐的建筑技术、医药知识以及各类文化艺术传输到了日本,促进了日本天平文化的发展。


【杨吴:寻阳遗珠】
唐代末年,乱世而起的大唐也乱世而终。大唐疆土的北方地区五次更迭政权,南方则分为十个小国,史称“五代十国”。军阀杨行密以江淮为据,不断向外扩张。其子杨溥称帝,定都扬州,建立吴国,史称“杨吴”。杨吴立国,扬州得到新的建设,重新进入发展阶段。不久杨吴被废,南唐迁都金陵,扬州改为东都。


扬州作为割据一方的都城历史短暂,所留文物不多,这里陈设的是杨吴寻阳公主的棺椁。棺椁头部正面仿制成唐代宫殿式样,显示墓主人的宫廷身份。棺椁前方设计了精致木桥,棺椁周边星状镶嵌的镏金铜珠花,表明墓主人的贵族女性气息。


【北宋:淮左名都】
960年,北宋建立。地处漕运要冲的扬州成为督师之所。


北宋漕运粮草的方法沿用唐代的分段转运法,漕运官员非常重视改良和发展斗门式的航运设施。江淮漕粮运往京都的数量超过了唐代,每年高达700万石。


扬州城市生活在商品经济的推动下,显得繁华而有活力,迅速成为全国文化生活中最令文人墨客向往的浪漫都市。这里悬挂着的一幅幅人物画像,全部是在扬州做过知州的宋代名臣:文学家王禹偁;散文家欧阳修;政治家韩琦;史学家、经学家刘敞;以及文坛领袖苏东坡等。这一大批“文章太守”在扬州的活动,为扬州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北宋,一个文强武弱的朝代,万里疆土,最终失于兵戎。随着北宋离去,扬州将迎来一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南宋:烽火扬州】
金灭北宋后,流亡的宋高宗及宫眷于1127年驻跸扬州。皇帝的到来,促进了扬州的市井繁荣。但皇帝很快就避险南迁了,随着南北军事对抗格局的出现,扬州成为抗金、抗元的前沿阵地。


出于战争的需求,扬州形成由府衙所在的州城、商业活动的堡城和军队驻扎的夹城三城联动的特殊格局。宋代“蜂腰”三城的出现,标志着扬州由商业都会转为战略前沿,突出的城市经济地位让位给了军事重镇,这种变化,成为南宋社会大趋势的缩影。


作为长江北岸保卫南宋江山的军事屏障,作为淮东首府的扬州,注定了一场惨烈的对抗。宋臣李庭芝与姜才率军队和扬州居民抗击蒙军,不幸寡不敌众,被俘蒙难。元军血洗扬州城后,市内仅存数千人。


【元代:异域使者】
元代的扬州是江淮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地位举足轻重。元世祖忽必烈在扬州设江淮行省、扬州路,管辖范围扩大至高邮、真州、滁州、通州、崇明五州。元朝的赋税和漕粮主要来自江东一带,为确保这根本利益,在隋唐南北大运河的基础上开凿了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全长1794公里。大运河于公元前486年肇始于春秋,成形于隋代,截弯取直后定型在元初,成为纵贯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大运河和万里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大运河为中国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2008年扬州牵头运河沿线33个城市为大运河申遗,2014年6月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将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蒙元帝国是中外文化和经济交流的密集时期,来自西欧、西亚、北非、南亚和东南亚的商人、传教士、探险者络绎不绝。这里陆续发现了用拉丁文、阿拉伯文、叙利亚文书写的墓碑,还有用阿拉伯文和中文对应书写的残碑,这是异域外来人员在扬州生活的实证。


在这些异域人员中,来自意大利威尼斯的旅行家马可·波罗(1254~1324)影响最大。马可·波罗于1271年随父亲来到中国,正是在这一年元世祖忽必烈下诏改国号为“大元”,元朝建立。根据史料记载,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达17年之久。回国后的马可·波罗在热那亚的战斗中被俘,狱中口述了《东方见闻录》,由同狱难友鲁斯迪西安诺为之笔录。书中称曾在扬州路总管府担任公职。


2013年4月在扬州东门遗址广场,马可·波罗骑马铜雕像揭幕,同年6月,扬州和意大利威尼斯城结为友好城市。


【明代:碧血新城】
明代扬州的商业主要是两淮盐业专卖和南北货贸易,手工业作坊生产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随着经济恢复,贸易发展和人口增加,旧城东面沿运河一带形成了新的商业中心,码头、货栈、旅店、饭馆和商人私宅越来越多。为防止倭寇λ侵,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在旧城东面加筑了城墙,称为“新城”,以保护运河边的新区。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贫富差距最小的朝代,朱元璋生前编修的《大明律》第一次提出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这里展出的三座明代墓葬的陪葬品分别来自文官、武将和百姓家庭,从三家的首饰判断,几乎看不出明显的差距。


明代依然十分重视漕运,开创性地从扬州至淮安实施“河湖分离”工程,奠定了里运河航线的基本线路,使漕船和商船不再绕行湖道港汊,运河航运效率不断提高,这在运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这里的展品集中选择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瓷器。因为明朝政府十分重视瓷器生产,全国制瓷技艺大为提高,出现了许多创新品种:烧成了玲珑瓷和十分精细的青花玲珑瓷,成化年间创出了“斗彩”工艺,开创了我国彩瓷的新时代。填彩、青花五彩、红地金彩、祭红、翠青釉、宝石红釉、天青釉、孔雀绿等釉色琳琅满目。不仅有热闹的,也有恬淡娴静的,比如水乐甜白釉,因釉色洁白恬静,看上去给人一种甜丝丝的感觉而得名,这件甜白釉梨式壶是其中的精品,腹部刻有一只暗凤,轻盈灵动,可以和故宫所藏刻有龙纹的甜白釉梨式壶媲美。


明末农民战争导致了明朝灭亡,随着清兵入关和定都北京,扬州形势十分危急,南明政权兵部尚书史可法率军坚守孤城,宁死不降。城陷后,清兵屠城,史称“扬州十日”。如今,在史可法路南端梅花岭畔有清代皇帝下令建的史可法祠堂和衣冠冢。


【清代:富甲天下】
清代的扬州独占漕运、河务、盐运三大要政之利,康、乾各六次“巡幸”,使得扬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一升再升,扬州成为全国最大的海盐、粮草、药材、茶叶、珠宝和字画的集散地。据《落日辉煌话扬州》一书介绍,仅扬州盐政收入一项就独占朝廷收入的1/4,是当时世界名城中经济成就最值得骄傲的。


生活方面。盐商的奢靡之风也影响了地方民俗。在“早上皮包水,下午水包皮”的生活方式引导下,扬州成为清代消费城市的突出代表。扬州炒饭、伊面(方便面)、扬州包子成为我国餐饮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产品。“商胡离别下扬州”再次成为热点现象,扬州玉器、扬州漆器等,不断有巅峰作品问世。橱窗里这四组人物雕塑反映的是闻名遐迩的扬州三把刀——厨刀、理发刀、修脚刀的典型服务画面,是高度发达的社会服务业的代名词。


文化方面。盐商养士之风盛行。八怪的字画、《全唐诗》的编撰、明清380部写到扬州的小说、扬州八刻、扬州雕版印刷、扬州书院,扬州城迎来文化生活的空前繁华。扬州学派、扬州八怪、徽班进京,无一不引领或推动着清代文化的发展。人们相约到水边沐浴、洗濯,文人饮酒赋诗的集会称为修禊。康乾年间,在扬州任职的王世祯、孔尚任、卢雅雨分别举行“虹桥修禊”活动,这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园林建设。食盐的垄断性贸易为盐商带来巨额商业利润。为了保持专卖特权,盐商除交税、捐赠,还竭力奉迎皇权,在接驾康乾南巡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在瘦西湖两岸争地构园,形成“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盛况。清人刘大观评论“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并有“扬州园林甲天下”之誉,扬州成为一座以园林著称的美丽城市。


徽班进京。清代扬州是全国戏曲的大舞台,清帝的南巡和盐商的资助都推动了戏曲文化的发展。昆曲以雅部的名义找到了第二故乡,各地方戏曲以花部或乱弹在扬州交流融合。1790年,为庆祝乾隆皇帝80寿辰,以扬州高朗亭为班主的三庆班率先进京,带动“徽班进京”潮流,对国粹京剧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扬州八怪。扬州历史博物馆最后的展橱留给了“扬州八怪”。扬州八怪是清代扬州画坛上一批以失意官吏和布衣平民为主体的书画家群体。扬州八怪在艺术上继承徐渭、石涛的写意画风,在形式上重视诗、书、画、印四位一体,其作品既反映现实,又注重商业效果,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代奇峰。其历史影响深远,至今扬州依然流行一句俗语:“家中无字画,不是旧人家。”


【国宝馆:蓝色梦幻】
国宝馆用300米的展示空间只陈列了一件镇馆之宝——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古陶瓷专家根据沙底、火石红、龙纹形态、钴蓝釉等方面,确定这件梅瓶为江西景德镇窑元代蓝釉瓷器精品,后由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梅瓶以梦幻般纯净的蓝色作天空背景,腹部一条白龙追赶火焰宝珠,龙首上仰,颈部细长,长髯飘拂。四肢长而刚劲,每肢三爪,呈大跨步行进状,动感鲜明。白龙周围空间以四朵飘动的火焰形云纹,火焰的根部连有一颗小型宝珠,像浮动的珊瑚,衬托出白龙威武、悍猛,腾飞于万里长空的磅礴气势。云龙、宝珠施以高贵的青白釉,用对比鲜明的蓝釉点缀眼珠,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无价之宝出名后,香港某收藏家欲以3.4亿元收购未能成交。据说后来巴黎有人出了40亿元人民币的天价,日本也出了3亿美元的价格,都未能如愿。


【雕版印刷馆】
“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展厅总面积约4100平方米,分为“中国馆”与“扬州馆”两部分。


印刷术,是中国对世界文明发展最卓著的贡献之一。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产生过许多伟大的思想先行者和发明创造者,把他们的思想和知识用文字记录下来,通过印刷术就可以使思想先行者和发明创造者的成果跨越地域、时空的阻碍,产生交流、传播和碰撞,并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久久留存。马克思把印刷术的发明称为人类“最伟大的发明”。


“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以印刷术的诞生、工艺流程、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印刷术的传播、扬州雕版印刷的发展、三十万片古籍版片等实物、展片、文档,全域展示了中国雕版印刷的历史演变过程以及在世界印刷史上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2006年6月,雕版印刷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雕版印刷技艺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