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访问全国导游资格证考试网,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7*24小时求学热线

19981253809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导游词

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导游词(3000字)

时间:2023-12-11 阅读:170次


01
景区概况


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坐落在风景秀丽的云龙山风景区内,东依苍翠郁郁的云龙山,西傍碧波浩渺的云龙湖,依山面水,环境幽雅。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是陈列、征集和研究汉画像石专题性博物馆,是国家4A级景区,国家二级博物馆。馆藏汉画像石1400余块。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由新馆和老馆组成。老馆于1989年建成开放,建筑风格为仿汉唐式建筑,以大殿为中心,由三组院落七个展室组成,展出的画像石是从清代同治年间至1989年徐州地区发现的汉画像石精品。新馆依山就势,由气势庞大的主入口平台、序厅、室内天井、主展厅、临时展厅等部分组成,建筑风格古朴庄重、粗犷雄浑。新馆陈列的主题是“大汉王朝——石上史诗”,由6个部分、11个单元组成。


02
各景点介绍


【新馆】
第一部分:神道石雕
东汉开始,人们在营造陵墓的时候,出现了墓前排列石兽,顺序是华表、狮子、石虎、石马、石牛、石羊等。神道的尽头,是高耸的石阙,石阙是神道的结束,同时也是陵园的开始。走入石阙,才算是进入陵园。神道旁石雕的神兽,身长双翼,石羊上乘坐仙人,这些无不透露出“天人感应”以及神仙思想的通天观。它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帝王陵墓的建制,下至六朝,延及明清。


神道石雕是汉代建筑、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它在简约古朴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雕塑立体透视的方法,形成了汉代圆雕厚重、圆润、饱满、流畅的艺术风格。


第二部分:祠堂敬祖
祠堂又称庙堂石室,是汉代陵区地面上最重要的建筑,也是古人敬天承祖、祭祀亡灵的主要场所。祠堂祭祖有慎终追远、敬宗睦族的意义。


汉代石室祠堂的建造是用石材雕琢而成,在风格上追求古朴、对称、协调,给人以沉稳庄重之感,特别是在屋面的处理上,用整块大型料石“椽架高丈余,镂石作掾瓦屋,施平天造”(郦道元:《水经注》),四壁制作工丽,刻画着为祭祀先祖而创作的精美壁画。画像石祠堂是绘画、雕刻、建筑艺术的综合统一,代表了汉代艺术的最高成就。


汉代祠堂规模大小不同,样式有异。相同的是上面都雕刻精美的图画。以铜山县洪楼祠堂最为精美。它是一种规模较大,结构复杂的双开间悬山顶房屋式建筑。其中的力士图刻画生动,图中七个力士:一人右手持剑,左手持盾牌,另一人手拿铁链,两个人配合缚虎;第三人怒目圆睁,倒拔垂柳;第四人拽牛尾,背牛行走;第五人双手举鼎,秦武王时乌获就有此本领,因此称为“乌获扛鼎”;最后两人一人怀抱羔羊、一人怀抱美酒,美酒、羔羊为获胜者的奖酬。


第三部分:天工神韵
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有很多,常见的有阴线刻、浅浮雕、深浮雕、圆雕等。


早期画像石主要是阴线刻,雕刻的方法是物象和石面为同一平面,物象的轮廓线和细部都使用阴线的刻法。展品中的韩山出土的一对墓门,时代为西汉早期,墓门上雕刻常青树、玉璧,它所采用的雕刻方法就是阴线刻。


浅浮雕的雕刻方法是,物象轮廓外见底,轮廓外剔地深约1.2厘米。浅浮雕是汉画像石兴盛时期最常见的雕刻方法,1987年在铜山县青山泉乡发现的缉盗荣归图就是采用的这种雕刻技法,这幅画像长8米,是目前国内发现最长的汉画像石。该幅画像石表现了从审讯犯人、解押囚徒到亭长迎候的全过程。该幅画像为研究汉代刑法、刑具以及迎候制度等方面提供了图像资料,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画像石中还有阴线刻、浅浮雕结合的方法,大禹治水图就是采用了这样的雕刻方法。大禹治水图全长3米,上面雕刻了10个历史人物。这幅画像表现的内容是“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历史故事。画面中的人物形象突出画面,人物的服饰衣褶分层表现,人物的口、耳、眉、目则用细线刻出,粗犷的轮廓形象与精致的细节线条结合,正是汉代艺术的显著特点。


汉画像石中出现了高浮雕技法,这种雕刻方法类似圆雕,在透视的基础上将物象压缩,形体的轮廓有较强的立体感,是介乎圆雕与浮雕之间的艺术形式。展出的“胡人吹箫图”采用的是高浮雕的雕刻技法,这种雕刻的方法明显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圆雕又称立体雕,是指没有经过压缩,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欣赏的三维立体雕塑。汉画像石中的圆雕主要用于塑造神道两侧的石兽,同时墓室中的构件,如石羊柱础、双龙斗拱,也被雕刻成立体的形象,将装饰和实用融为一体。


雕刻艺术在汉画像石美的构成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阴刻还是阳雕,共同特点是不求浮华精巧,但求质朴古拙。大朴无雕、大道无言,是汉画像石艺术的灵魂精髓。


第四部分:绣像史书
汉画像石,以现实主义的手法,生动地再现了汉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眷恋,丰富的题材内容,涵盖了当时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全部。在此之前和以后的所有艺术形式,都没有汉画像石所表现的内容深邃广博。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说:“这些石刻画像,假如把它们有系统地搜集起来,几乎可以成为一部‘绣像汉代史’毫不过誉。”这一部分的陈列根据汉代人的衣、食、住、行、征战比武、乐舞百戏、神话故事等社会百态进行分类,多方面反映汉代的现实生活和思想体系。


第五部分:千秋地宫
“以生事死”是古代的重要丧葬制度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地下墓室必须仿照人间居室修造。古代贵族的居室一般都分为“前堂”和“后寝”两部分。


这个部分陈列了两组不同建筑风格的汉画像石墓:
邳州车夫山汉画像石墓。该墓为前后室结构,前室有左、右耳室,墓全长6.3米,最宽处5米,墓室画像为浅浮雕。这座墓的墓顶采用了砖券封顶。


贾汪固岘山汉画像石墓。该墓为前后室结构的石室画像石墓,墓室全长约5米,宽度约2米。这座墓的墓顶采用了叠涩式封顶。


第六部分:碑刻题记
徐州见于史籍或金石著作的汉碑很多,其中有碑名可考的11块。徐州地面传世的汉碑大部分失落亡逸,近年来徐州新发现了一批汉代石刻文字。1982年发现了邳州燕子埠元嘉元年(151年)画像石墓墓志铭。题记初行为“故彭城相行长史事吕守长缪宇”;中段文字记叙缪宇生平德行,如“严缪君礼性纯”等;末行为“和平元年(150年)七月七日故,元嘉元年(151年)三月廿日葬”。整段文字百字左右,字体为汉八分隶书,字形扁方,有类于曹全碑。


1993年征集“延平元年刻石”。该石为长方形,长60厘米、宽105厘米,石面上刻草隶50余字。汉画像石上的文字多为隶书,偶有篆书出现也多隶风。


【老馆】
老馆的大门为仿四川雅安的子母阙用青石建成,馆名由著名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亲笔题写。展区以大殿为中轴线,依照对称的原则,建有南、北、中三组院落,共分为七个展室。整体建筑廊坊相连,白墙、黛瓦、赭柱,与山石峭壁、松林绿叶相映生辉。


第一展室陈列的是铜山县苗山汉墓出土的画像石,共9块。其中以《炎帝升仙图》最为精彩。该墓画像石均为平面剔地线雕,时代为东汉中晚期。第二展室陈列的是铜山县柳新乡石椁墓。这两座墓均为复原陈列,时代分别为西汉晚期和王莽时期。第三展室陈列的是铜山县散存汉画像石,其中铜山县青山泉出土的《纺织图》为馆藏珍品。青山泉《纺织图》生活气息十分浓厚。第四展室共陈列画像石30余块,主要集中了铜山县洪楼汉墓、利国汉墓出土的汉画像石。洪楼画像石主要为祠堂画像,画像内容有《迎宾宴饮图》、《车马出行图》、《舞乐百戏图》等。这批画像石画幅巨大、雕技朴拙、内容丰富。第五展室陈列8块画像石均为徐州市贾汪出土,内容有珍禽异兽、羽人戏麒麟、傩舞图、秦始皇泗水取鼎图等,雕刻技法为浅浮雕,时代为东汉晚期。第六展室陈列的画像石为睢宁九女墩汉墓出土,该墓为大型石室墓,1954年清理发掘。画面内容有青龙、白虎、车骑过桥、宾主宴饮、侍者献食等,该墓画像石画面宏大、内容丰富、雕刻精细,时代为东汉晚期。第七展室陈列的画像石均为睢宁县境内征集。画面内容有伏羲、女娲、门阙建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