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访问全国导游资格证考试网,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7*24小时求学热线

19981253809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导游词

内蒙古导游考试面试导游词-艺术院团和戏曲导游词(17700字)

时间:2024-02-19 阅读:119次

艺术院团和戏曲

必讲内容:内蒙古艺术院团概况和优秀剧目

自选内容:乌兰牧骑、二人台艺术、漫瀚调


内蒙古艺术剧院是内蒙古自治区直属正厅级别艺术院团,于2014年在整合区直9家艺术单位的基础上正式组建,全院核定编制800人;剧院内设歌舞团、蒙古剧艺术团、民族曲艺团、二人台艺术团、杂技团、京剧团、民族乐团、合唱团、交响乐团、话剧团10个艺术团和11个行政处室、乌兰恰特管理中心(演出中心),共21个内设机构;下辖艺术剧院音乐厅、乌兰恰特大剧院、乌力格尔艺术宫3个剧场。

2020年9月28日,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的《骑兵》获得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2020年12月31日正式更名为内蒙古艺术剧院。


该剧院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旗下歌舞团最早成立于1946年,原名内蒙古文工团,是建国前成立的革命文艺队伍,其他艺术团均在建国后陆续成立。长期以来,剧院培养和造就了周戈、陈清漳、玛拉沁夫、通福、色拉西、敖德木勒、恩和森、德伯希夫、宝音德力格尔、图力古尔、查干、吴晓邦、贾作光、通福、辛沪光、毛依汗、李万春、德德玛、斯琴高娃、哈扎布、齐·宝力高、美丽其格、阿拉腾奥勒、明太、拉苏荣、斯琴塔日哈、乌兰图嘎、金花、牧兰、武利平、韩磊等众多知名艺术家。创作推出了《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敖包相会》、《草原晨曲》等一批草原经典歌曲和《鄂尔多斯舞》、《鹰》、《牧人浪漫曲》、《吉祥颂》、《盅碗筷》等一批草原经典舞蹈,还有舞剧《诺恩吉雅》、无伴奏合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剧《满都海斯琴》、京剧《草原英雄小姐妹》、《大漠昭君》、交响史诗《成吉思汗》、二人台现代戏《青山路弯弯》等一批优秀剧目以及杂技《四人踢碗》、京剧《草原母亲》、曲艺《团结奋进的内蒙古》、《搏克赞》等一批优秀节目。组建后剧院充分发挥整合优势,短期内集中创作推出大型马文化全景式综艺演出《千古马颂》、话剧《国家的孩子》、《尹湛纳希》、民族情景剧《草原上的乌兰牧骑》、舞蹈诗剧《我的贝勒格人生》、二人台现代戏《北梁》等新一批优秀剧节目,开创了自治区文艺创作演出繁荣的新纪元。

长期以来,剧院累计荣获文华奖、梅花奖、荷花奖、金鸡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国际国内大奖300多项,演出近万场,足迹遍布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祖国大江南北、自治区的山山水水,为传播中国声音、讲好内蒙古故事、塑造草原文化品牌、促进国际国内文化交流合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内蒙古艺术剧院歌舞团

内蒙古艺术剧院歌舞团成立于1946年4月,是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区中成立最早的省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

歌舞团以传承发展民族歌舞艺术为己任,建团66年来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艺术大师,是内蒙古歌舞艺术家的摇篮。著名舞蹈大师贾作光、著名舞蹈家敖德木勒、敖登格日勒,著名歌唱家德德玛,拉苏荣以及著名电影演员斯琴高娃,著名歌手韩磊、齐峰等都曾在歌舞团工作过。

该团创作了数量众多,广受各族人民喜爱的民族歌舞艺术精品。有《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牧歌》、《草原恋》等经典歌曲,《挤奶员舞》、《天堂》、《纳满祈勒》、《东归兄弟》等久演不衰的民族舞蹈以及民族歌舞《千里草原多秀美》等,还有近年来创作的舞剧《我的贝勒格人生》和《盅碗筷》、《吉祥颂》、《舞动的琴弦》等精品舞蹈。这些作品有的曾在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荣获金奖,有的在中国舞蹈“荷花奖、”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全国电视舞蹈大赛、“华北五省区舞蹈大赛”等全国专业艺术比赛中频频夺冠,还多次参加央视春晚,为祖国和自治区赢得了荣誉,也为各族人民提供了丰富的艺术产品服务,增进了民族团结,促进了文化市场的繁荣。

歌舞团曾先后访问过世界20多个国家以及我国港澳台地区,受到所到国家和地区人民的热烈欢迎,为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为宣传中国和内蒙古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多年来不断把蒙古族艺术推向中国、推向世界,打响了民族艺术品牌,成为了自治区和国家的“艺术名片”,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内蒙古艺术剧院蒙古剧艺术团

内蒙古艺术剧院蒙古剧艺术团前身为内蒙古民族剧团,始建于1957年4月19日;2000年并入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更名为蒙古剧团;2014年并入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更名为乌力格尔蒙古剧团;2021年1月机构改革后,更名为内蒙古艺术剧院蒙古剧艺术团,为内蒙古艺术剧院内设机构。

蒙古剧艺术团自成立以来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剧节目,其中,新创蒙古剧《满都海斯琴》荣获中宣部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入选作品奖、第九届文华奖新剧目奖、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大奖、内蒙古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特等奖、内蒙古第六届艺术创作“萨日纳”荣誉奖;参与演出的大型歌舞晚会《千里草原多秀美》荣获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金奖,话剧《国家的孩子》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二届“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话剧《黑骏马》荣获第十届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入选剧节目奖,话剧《尹湛纳希》在第十二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夺得七项大奖、获得辽吉黑蒙四省区地方戏剧展演优秀剧目奖。 


多年来,蒙古剧艺术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深入基层,扎根人民,完成为民演出4000多场,将丰富的精神食粮送给群众,将党的声音和关怀传递到基层一线,初心始终未变,脚步从未停歇。 


内蒙古艺术剧院民族曲艺团

内蒙古艺术剧院民族曲艺团前身是在1957年5月1日,在时任自治区主席乌兰夫同志的亲自关怀下起名“蒙语说书厅”。1979年8月“蒙语说书厅”更名“内蒙古民族艺术厅”。1987年8月5日“内蒙古民族艺术厅”更名“内蒙古民族曲艺馆”。1996年,在内蒙古民族曲艺馆的基础上,“内蒙古民族曲艺团”正式挂牌成立,成为场馆合一的文化厅直属正处级事业单位。


内蒙古艺术剧院民族乐团

内蒙古艺术剧院民族乐团成立于2001年7月,是当今国内唯一一个以蒙古族传统乐器马头琴为主弦乐,好必斯、雅托克为弹拨乐声部,毕秀固尔、布列号、牛角号为管乐声部,集蒙古族民间传统音乐、民歌、呼麦和新创民族音乐于一体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多声部专业民族管弦乐团,是当前国内乃至世界上不可多得的民族器乐表演艺术团体。目前,乐团拥有70多名实践经验丰富且具有较高艺术造诣的演奏家和“扎木契”、“昂沁”、“蒙古利亚”三个原生态呼麦音乐组合。

多年来,乐团一直致力于民族民间音乐的挖掘整理传承与创作演出,除了演奏传统民族民间乐曲外,还演奏现代蒙古族创作曲目和古今中外的名曲,录制了大量的声器乐作品、舞蹈音乐、舞剧和蒙古剧等多种形式的音乐作品。先后成功举办了《草原春俏》、《天马神韵》、《聆听草原》、《绿野之梦》等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专场音乐会,《琴声带路·奏响友谊》中蒙友好合作民族爵士音乐会还刷新了自治区民族音乐会历史上“多个第一”的记录。乐团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才,如老一代马头琴演奏家桑都仍、世界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著名笛子演奏家李镇等。该团还曾多次参加过“中国艺术节”、上海国际艺术节、“华北音乐节”等大型文艺活动并屡获国际大奖。在赴港澳台巡演及出访欧美、俄罗斯、丹麦、日本等国的演出中,为国家和自治区赢得了荣誉。


内蒙古艺术剧院合唱团

内蒙古艺术剧院合唱团是2014年由原内蒙古广播电视艺术团(前身为内蒙古广播实验文工团)和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蒙古族青年合唱团合并而成。前者成立于1960年,后者成立于1987年。

合唱团以混声无伴奏合唱为主,兼有重唱、小合唱等,并融汇蒙古族长调、呼麦、马头琴等具有蒙古族特色的艺术形式于一体,现有演职人员110人,其中指挥4人,钢琴伴奏2人。多年来,培育了永儒布、阿拉腾奥勒、乌兰图嘎、王瑞林、色·恩克巴雅尔、娅伦格日勒等在区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作曲家、指挥家以及中国电影金鸡奖影后巴德玛等蜚声中外的优秀演员,他们的代表作品在国内外屡屡获奖。其中阿拉腾奥勒创作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为亚太地区音乐教材;色•恩克巴雅尔创作的《戈壁蜃楼》被列为2000年澳大利亚世界青年合唱节的指定曲目。

合唱团自成立以来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分别于2000年和2002年在奥地利与韩国釜山举办的“奥林匹克国际合唱大赛”上各获得三项金奖,在第一届、第二届“中国国际合唱节”,“第四届国际合唱节” ,“第29届托罗萨国际合唱比赛”,CCTV“西部民歌电视大奖赛”等国内外各种大赛中屡获大奖。港台评论界称合唱团是:“来自草原深处的绝响”、“中国合唱艺术的奇葩”,荷兰专家评论合唱团:“你们东方人教会了我们如何去唱歌” ,在韩国釜山第二届国际奥林匹克合唱大赛中还被国际评委誉为“把亚洲乃至世界合唱推向了新的高度”。成立至今,在悉尼歌剧院、维也纳音乐厅、肯尼迪艺术中心、国家大剧院、台北音乐厅等地都留下了美妙的歌声,令世人嘱目。 


内蒙古艺术剧院二人台艺术团

内蒙古艺术剧院二人台艺术团成立于1975年4月,其职能是继承、发展、实验、普及、示范、提高二人台艺术。

多年来,该团坚持“演农牧民所想,唱农牧民所爱”,尊广大观众为“衣食父母”,视基层群众为“贴心朋友”,走遍了我国的大江南北,每年的演出场次平均达150场,2003年被中央宣传部评为全国“三下乡先进集体”。培养出了老一代二人台表演艺术家索燕、温吉祥、作曲家李杰、四胡演奏家张占海等,荟萃了以武利平、王占新、孙润平、梁斌、彭关心等为代表的自治区当下最优秀的二人台表演艺术家群体,为二人台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该团先后创作演出了《摘花椒》、《卖油》、《折箭教子》、《阳光彩虹》、《奶茶飘香》、《路遇》、二人台呱嘴系列、《巴雅尔与大花眼》、《塞外一宝》、《补鞋》、《家庭风波》、《老曲新唱》、《魂牵梦绕二人台精品晚会》、《天地人和漫瀚调》专场晚会,《黄土谣》、《武利平师徒展演晚会》、《赵德厚、王占新作品专场晚会》及二人台现代《北梁》、《圆梦》等一大批优秀剧节目。2002年武利平荣获了第十九届戏曲“梅花奖”,成为了二人台历史上第一个获得戏曲最高奖的艺术家。艺术团在各类的戏剧比赛中摘金夺银,共获梅花奖、牡丹奖、孔雀奖、曹禺奖、蒲公英奖、金花奖等全国性大奖三十余项。2006年内蒙古二人台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剧目创作上,主张“三个一批”的创作思路,即:挖掘一批优秀的二人台传统剧目,新编一批优秀的二人台新剧目,平行引进、移植一批二人台剧目或其它剧种的优秀剧目。2011年至今承办了内蒙古第二届戏剧“娜仁花”奖大赛等活动。


内蒙古艺术剧院京剧团

内蒙古艺术剧院京剧团于1960年8月15日在呼和浩特市成立。初期是由中国戏校、北京院团、包头京剧团、东风京剧团部分学员,演员合并组成。1972年、1981年分别招收选送总计102名学员,其中有蒙古族学员8名。至此形成了一支由蒙、满、回、汉等多民族组成的具有较高演出水准的人才队伍。

剧团几十年来先后拥有老中青各专业行当艺术家名人31名,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71人。在长期艺术实践中,成功地将少数民族艺术元素有机地融汇到京剧表演之中,创作演出了传统及创新剧目百余出。新创剧目代表作《巴林怒火》、《草原小姐妹》、《气壮山河》、《北国情》、《甘泉》等,其中《草原小姐妹》参加了1964年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现代戏观摩大会演出。受到了毛主席、周恩来总理等领导人的接见。进入新世纪以来,《草原母亲》成功地创新了交响京剧版、电影版和舞台版三部曲,是创新京剧表现形式的代表。并获得第三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优秀剧目“奖、5个单项奖、中宣部第九届“五个一工程”奖及自治区“五个一工程”特等奖;《大漠昭君》获第五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二等奖”及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

1978年,1984年,1998年,2009年内蒙古京剧团先后出访了美国、香港、罗马尼亚、匈牙利、德国、瑞士、比利时、荷兰、日本、蒙古国等国进行了演出,受到高度赞誉。2005年被文化部评为“省级重点京剧院团”。


内蒙古艺术剧院杂技团

内蒙古艺术剧院杂技团成立于1960年,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专业杂技艺术表演团体。该团在继承中国传统杂技艺术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始终走民族化的发展道路,坚持文化惠民和对外文化交流演出相结合,凭借高超的技艺、精湛的表演以及特色鲜明的民族音乐和服饰,赢得了海内外观众的广泛赞誉。

经过几代杂技艺术工作者的艰辛努力,在繁荣“蒙派”杂技创作、培养少数民族杂技人才、开拓国际国内演出市场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建团至今,《滚灯》、《四人踢碗》、《射箭》、《蹬弓造型》、《三人蹬技》、《博克勇士》、《五人踢碗》、《套马杆的传说》、《柔术》等多个经典节目在国际、国内重要赛事上先后荣获金银铜各项大奖40余次,为自治区和国家赢得了荣誉。

新世纪以来,该团又先后创作了多台民族杂技精品晚会以及一大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鲜明地域风格的品牌剧节目,大大提升了“蒙派”杂技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杂技剧《成吉思汗》入选文化部2006年度国家商业演出展览文化产品出口指导目录,集聚中俄蒙风情的《梦幻之旅》杂技音舞秀作为首次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驻场演出项目,受到了中外观众的好评。历代杂技工作者以顽强的艺术生命力,深深扎根于草原,走遍了内蒙古的山山水水及大半个中国,足迹遍布五大洲近40个国家和地区。1960年至今国内累计演出4844场,观众达308.5万;1988年至今国外演出1.3万余场,观众达939万余人(次),为弘扬草原民族杂技以及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艺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交响乐团

内蒙古艺术剧院交响乐团

内蒙古艺术剧院交响乐团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最早成立的、唯一的一支职业交响乐团。前身是成立于1946年的内蒙古歌舞团管弦乐队,1985年在我国著名指挥家李德伦先生的倡议下组建交响乐团。

乐团演奏员来自蒙、汉、达斡尔、鄂温克、回、朝、满等多个民族,技艺精湛、训练有素,部分演奏员曾在国内、区内各种比赛中获奖。

乐团参演的国庆五十周年大型献礼剧目蒙古剧《满都海斯琴》获得第九届文华奖、新剧目奖、五个一工程奖,第六届中国艺术节金奖,全国少数民族戏剧《孔雀》银奖;《草原金音》专场交响音乐会获得全区优秀剧节目展演一等奖;大型交响音乐史诗《成吉思汗》应邀在国家大剧院做音乐季首演及上海国际艺术节闭幕式演出,广受好评。

多年来,乐团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发展内蒙古交响音乐事业为己任,不仅成功演奏了大量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近现代音乐作品,还与中外著名指挥家及演奏家合作演奏了多部内蒙古作曲家创作的以蒙古族音乐为题材的交响作品,为弘扬民族文化、普及高雅艺术做出了重要贡献。


乌兰牧骑

乌兰牧骑,蒙语原意为“红色的嫩芽”,意为红色文化工作队,活跃于农村牧区间。1957年诞生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

乌兰牧骑的产生发展与内蒙古自然地理条件有关。内蒙古地域辽阔,人口分散,交通不便,有不少牧区走上百里路才能碰到一两个蒙古包。1957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现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派出工作组深入到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正蓝旗、正镶白旗等地进行文化调查,根据牧区、半农半牧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和居民点极其分散的情况,要使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丰富起来,就必须建立一种装备轻便、组织精悍、人员一专多能、便于流动的小型综合文化工作队。关于建立乌兰牧骑的最初构想就这样开始形成了,在经过充分研究之后,1957年5月27日正式制订了乌兰牧骑试点计划。1957年6月17日,第一支乌兰牧骑在群众文化工作比较活跃的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宣告成立。无论是定居点还是放牧点,只要有一个牧民,他们就演出。乌兰牧骑的名字便这样在草原上迅速传播开。

乌兰牧骑始终坚持不懈地全心全意为农牧民服务,被农牧民亲切地称为“玛奈(我们的)乌兰牧骑”,乌兰牧骑队员则被唤作“玛奈呼和德(我们的孩子)”。乌兰牧骑的队员多来自草原农牧民,队伍短小精悍,队员一专多能,报幕员也能唱歌,唱手也能拉马头琴,放下马头琴又能顶碗起舞。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不仅能在台上演出精彩的节目,走下舞台还能做饭洗衣,为农牧民修理家用电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支乌兰牧骑诞生于1957年,来自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是一支仅有9人、两辆勒勒车、四件乐器的小队伍。其名称源自蒙古语中“ulaan mochir”,汉语名称兼顾了音义。苏尼特乌兰牧骑是一支优秀保有古老乌兰牧骑传统的团队。在当时由于乌兰牧骑非常适合农牧民的需要,所以很快得到普及和提高,到1963年已有30支,而且在1964进京汇报演出时获得极大成功,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充分肯定,并按照周总理的部署,在全国进行巡回演出,影响很好。1979年始,乌兰牧骑走出国门,先后在欧美及亚洲其他国家访问演出,普遍受到好评。如今,草原上乌兰牧骑队伍已发展到近50支。在40多年的演出实践中,乌兰牧骑创作出许多优秀剧目,如《我的乌兰牧骑》《顶碗舞》《鄂尔多斯婚礼》《筷子舞》《炒米飘香》《腾飞的骏马》等,同时也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人才,如德德玛、巴达玛、金花、图力吉尔、朝鲁等。

乌兰牧骑最初队员只有10余名,个个一专多能,吹、拉、弹、唱、舞无所不会;乐器简单轻便,全队只一辆马车便能拉走,因而被誉为“一辆马车上的文化工作队”。这种精悍的文化工作队,演出不受场地、舞台、布景等限制,随时随地可演,节目都是自行创作,主要取材于农牧民的生活,以农牧民喜爱的歌舞为主。演出之外,乌兰牧骑还是农牧民的宣传工作队、文艺辅导队、生活服务队。

对于乌兰牧骑所坚持的先进文化的方向,党的三代领导人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毛泽东3次接见乌兰牧骑队员,周恩来12次接见乌兰牧骑队员并嘱咐:“不要进了城市,忘了乡村,要不忘过去,不忘农村,不忘你们的牧场,望你们保持不锈的乌兰牧骑称号”。邓小平同志题词:“发扬乌兰牧骑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97年,江泽民总书记题词:“乌兰牧骑是我国社会主义文艺战线上的一面旗帜。”2017年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回信,勉励乌兰牧骑在新时代,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大力弘扬乌兰牧骑优良传统,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几十年来,乌兰牧骑已发展为75支,人员由最初的每支10多人增至40余人,装备也有了很大改善。但乌兰牧骑的方向没有变,宗旨没有变,精神没有变。他们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并且已经走向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外赢得了很高的声誉,成为草原上一颗耀眼夺目的明珠。

乌兰牧骑有成员2800多人,依然活跃在牧区和乡间。乌兰牧骑艺术节已经连续举办5届,尤其以第五届最为宏大,2010年8月8日晚上在察右后旗广场举办了盛大的闭幕晚会,自治区著名演员德德玛、吉祥三宝、武利平等参与演出,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亲临现场主持晚会,将乌兰牧骑的精神和精彩展示给全国人民。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

陈巴尔虎旗乌兰牧骑

陈巴尔虎旗乌兰牧骑成立于1959年10月,是呼伦贝尔草原最早的乌兰牧骑之一。2006年至今,连续被自治区评估为“全区一类乌兰牧骑”、“全区十佳乌兰牧骑”、“全区优秀乌兰牧骑”之一。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陈巴尔虎旗乌兰牧骑培养造就了艾丽娅、张秋歌、朝鲁、旭仁花等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人才。创作演出了《擀新毡》、《索海情》、《巴尔虎婚礼》、《巴尔虎靴子》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艺术精品,以的独特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以及演员娴熟的专业技巧在国际、国家、省、市各级各类比赛中斩获佳绩。还多次代表国家赴法国、泰国、荷兰、蒙古国、比利时、捷克共和国等国家和地区交流演出,受到了各国(地区)观众及同行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扬,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陈巴尔虎旗乌兰牧骑始终深深地植根于边疆牧区这块民族热土之中,创作和演出的节目以极具巴尔虎蒙古族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民族歌舞为主,同时辅以语言、器乐节目、好来宝等形式。作品的主要内容以展示陈巴尔虎旗文化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和“北方游牧民族历史摇篮”、“中国那达慕文化之乡”、“万马之乡”的独特魅力及陈巴尔虎旗灿烂的历史文化、秀丽的草原风光、独特的民族风情、美好的发展前景等为主。


敖汉旗乌兰牧骑始建于1966年,现有演职员58人,女性占职工成员的69%,其中国家二级演员3人,国家三级演职员20人。1994年以来,我们每年为广大农村牧区演出达300场以上,连续几年获赤峰市演出超300场特殊奖励。1997年5月创作演出的儿童评剧《少年英雄赖宁》,受到中宣部、文化部的表彰奖励。同年,乌兰牧骑又被评为全国“送文化下乡先进集体”,受到中宣部、文化部等国家十部委的表奖。2004年9月份,由敖汉旗乌兰牧骑创编排演的草原评剧《大漠绿海》参加第四届中国评剧艺术节,获优秀演出奖,11月份参加自治区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优秀剧目调演获银奖,该剧于2007年获中国林业部“文华森林大奖”并受到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的通报表彰。2006年又获第九届“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同时被评为全区乌兰牧骑一类队。

乌兰牧骑是一支特殊的民族地区文艺团体,担负着传播先进文化、活跃农村牧区文化生活的重要任务。随着内蒙古自治区建设“文化大区”进程的不断推进,满足不同文艺需求出发,锐意改革,坚持一专多能、两条腿走路,艰苦奋斗,走出一条贫困地区专业民族艺术团体的成功之路。

(一)改革内部管理,引入竞争机制

象其他地区一样,敖汉及周边地区专业艺术演出市场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但敖汉旗乌兰牧骑在这一地区有着牢固的基础和较强的影响力、辐射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改革完善了内部机制,适应了市场规律,市场就选择了我们。首先,进行了人事制度的改革,彻底取消论资排辈,实行岗位聘任是。每年年终根据每个在德、能、勤、绩等累加的分值进行综合考评,凡属不及格的均不能参加本年评先、评优及下年度的续聘。临时工和正式职工同等管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队伍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其次进行了分配制度的改革,打破了大锅饭。根据不同岗位、不同的工作量进行了量化管理,按工取酬,调动了每个人的积极性,形成了人人思进的喜人局面。此外,为了严格内部管理,制定了23项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形成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从而使岗位责任制落实到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现在,这支队伍完全能够做到有令即行,有禁即止,招之即来,来之能战,占则能胜。在敖汉旗乌兰牧骑对各种制度的执行已成为一种自觉行为,违规受到处罚没有怨气,管理者也减轻了思想负担。

(二)坚持一专多能,两条腿走路

敖汉旗是一个以农为主、农牧结合、蒙汉共居的旗县,处于内蒙古草原、东北、华北地区的交汇带。因此,蒙古族歌舞、二人转、评剧、皮影等不同的艺术形式在这里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与敖汉旗乌兰牧骑相邻的专业文艺团体大多专于一行,有的善歌舞,有的专戏剧,他们的演出往往不能完全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市场站不稳,敖汉旗乌兰牧骑通过研究市场需求,发现农牧区,老年人大多爱看戏,年轻人喜欢歌舞,拒此,我们制定了歌舞、戏剧双腿走路的办法。变过去的“我们演什么,你就看什么”为“你需要什么,我们就演什么”。乌兰牧骑的“双百”、“二为”的服务宗旨得到了真正的体现。在每年频繁的演出中,演员们基本上是白天唱戏,晚上与年轻观众们劲歌热舞。我们不但深受本地区群众的喜爱,也得到了周边地区的认可,辽宁省朝阳市、北票、河北大场、内蒙古通辽等地经常邀请我们去演出,有些地区已与敖汉乌兰牧骑确定了长久的合作关系。

(三)艰苦创业,共渡难关

有一个时期,我们设备简陋,资金严重短缺,举步维艰。1994年以来,在实行全面改革以后,整顿了班子,整顿了队伍,振奋了精神,敖汉旗乌兰牧骑开始“以人为本,艰苦创业”的新历程。从内部做起,开源节流,领导班子成员率先垂范,出门办事、来客招待力求简朴,办公条件能简则简,决不奢华。演出费用能省则省,能借则借,决不浪费。敖汉旗委和政府非常关心这支队伍,2008年12月4日,敖汉旗旗长一行主要领导人亲自到乌兰牧骑进行工作调研,对乌兰牧骑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逐步帮助解决一些存在问题。

(四)更新观念,盘活市场

面对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在经营理念上我们做出了大胆尝试和探索。提出了“围绕中心定任务,积极主动抢市场,对口对路排节目,抢占先机抓演出”的工作思路。近三年来,搞了“文企联姻”、“文法联姻”、“文商联姻”、“文税联姻”、“警文共建”等专场文艺晚会近百场。这一方法,搞活了市场,扩大了领域、锻炼了队伍,增加了效益。

敖汉旗乌兰牧骑是最基层的专业文艺团体,我们能够屡创佳绩,屡获殊荣,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建立良好的艺术生产环境,具备了较高的艺术生产水平。首先,加强整体队伍的学习和提高,加强演职人员的专业理念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请来社会文化艺术界的名流、专家,针对不同科目进行理论辅导和实践训练。其次适时地调整了舞台的演员结构,把一些年老多病的同志从一线上撤下来,由这部分人组成艺术顾问组、监审组和导演创作组,大胆启用新人,在打造精品的同时,培养拔尖艺术人才,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传、帮、带等途径,使之日臻成熟。我们把这一方法叫做退下来、顶上去。同时,还十分注重地区与地区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的艺术交流。开阔了队员视野,丰富、提高了他们的艺术积累和艺术表现力。对于《大漠绿海》这样重大的创作演出任务,充分发挥了与有一定实力的专业团体和较高艺术水平的创、编、演人员保持业务关系这一优势,得到了他们在创、编、演出及服装、道具等之间的大力支持。群策群力,才打造了这样一台主题鲜明、情节感人的精品剧目。

为建设文化大区、文化大市,我们围绕中心工作,打造艺术精品。配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后演出话剧《托起明天的太阳》、儿童评剧《少年英雄赖宁》等,其中《少年英雄赖宁》获中国文化部“为儿童送戏演出超百场”嘉奖;为配合廉政法制教育,排演了移植剧目《山杠爷》和传统评剧《血溅乌纱》;为配合税法宣传,排演了《税法之歌》等大型歌舞节目;为配合交通法规宣传,排演了评剧《亲人的哭喊》;为宣传计划生育,排演了《希望之路》歌舞晚会;为宣传敖汉旗获“全球500佳”的成就,激励人人民,我们先后排演民族歌舞《建设绿色园》专场文艺晚会。并先后在赤峰、乌海、临河、包头、呼市等地进行展演,为了迎接全市两个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在我旗胜利召开我们创编、排演了专场大型歌舞晚会《腾飞的敖汉》为纪念“十七大”召开,我们排演了《高歌十七大、建设新敖汉》大型歌舞晚会,为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我们排演了《永远的春天》歌舞晚会,得到各级领导的好评,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强烈反响和广泛共鸣

近三年来,敖汉旗乌兰牧骑送文化下乡行程两万多公里,为农村牧区、厂矿、社区演出1034场,观众达520多万人(次),我们不但走遍了敖汉旗的村村落落,还走出了内蒙古,让歌声、琴声优美在辽宁、迷人在河北。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深入基层,让作品反映生活;二是演出形式大、中、小结合,丰富多彩,观众喜闻乐见;三是演员和群众打成一片,发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和扎实作风,要演戏,先做人;四是诚信演出,生活简朴。我们还坚持了“四个不分”。一是不分生活好坏,以苦为荣;二是不分观众多少,有求必应;三是不分场地条件,见缝插针;四是不分路途远近,送戏上门。乌兰牧骑艰苦奋斗的精神也体现了艺术上的追求,有的队员为了表演好舞蹈节目,锻练“跪转”,把膝盖跪得发紫,腿部红肿。在送文化下乡的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优良传统和作风,这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和火热生活保持最密切联系的艺术品格,追随时代,不断前进的发展意识.我们先后创作、演出了《好德歌沁》、《孔繁森》、《汪洋湖》、《大漠绿海》等多种形式的文艺作品300多个,其中部分作品获国家、区、市级“五个一工程”奖或单项奖。

机制的转变和制度的约束,使每个演职员都感受到了危机和压力,但我们没有退缩和畏惧,相反,我们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战斗力和强烈的进取心,这是因为我们有个好的领导班子,我们把班子建设当作夯基固本的大事来抓,力求以过硬的班子带出一流的队伍。增强了透明度,提高了凝聚力、号召力。真正做到了一盘棋、一股绳。每个班子成员时刻保持紧迫感和危机感,不做守摊的的看家人,而做事业的开拓者。在班子带动下,现在的敖汉旗乌兰牧骑不仅是一支锐意改革,适应市场的新型专业文艺团体,更是一支保持优良传统,深受农牧民喜爱,与广大群众心连心的专业文艺队伍。这是几年来敖汉旗乌兰牧骑经历的几个感场景:

——有一次,我们要到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苏木去演出,路上,装道具又坐演员的卡车被地面飞速行驶的大型车挤翻了,30几名演员几乎全部受伤,2名演员小腿骨折,一名演员耳朵被树枝穿豁了。旗有关领导赶到了现场,组织抢救伤员。现场的领导指示,立即返回,救治伤员,休息几天再演出。可队们说:“不能回去呀!观众在等着我们,盼着我们呢!”。在确认没什么大问题的情况下,才同意晚上的演出。晚7点,演出开始了,台底下人山人海,秩序井然,一场前所未有的演出同往常一样,台下掌声阵阵,比往常更加热烈,更加深情……

——2008年夏季,在去一个山村的途中,突然下起暴雨,湍急的山水顺流而下,挡住了去路,队员纷纷跳下水中,冒雨为汽车探路,搬石头垫路,就这样探一段,走一段。然而,最后一条大河终于挡住我们小客车的去路,我们只好夜宿河边,整整在河边呆了一夜,其中有一个女演员还抱着五个月的吃奶孩子,从下午四点一直做到第二天清晨六点,水退了,我们驱车到达演出地,同志们来不及吃早饭,快速搭台,准时演出,演出质量没有受丝毫影响。当演出结束后,几个小演员带着妆睡着了……我们在一个小山村演出,一场暴雨山水下来,后台进了水,为了保护国家财产,30多名演员不等领导下令,一盆盆,硬是把水淘干,有的演员被玻璃片扎破了脚,鲜血直流。

——2004年,我们在创编、排演《大漠绿海》期间,队员全力以赴,不怕苦累,很多演员带病坚持工作,坚持排练,有的演员亲人病重都不能回去看一眼。为了节省资金,演职员自己做道具、做服装、作布景。露天制作道具的同志背上晒爆了皮,脸晒黑了,可他们没有一句怨言。制作服装的女同志们白天排练,晚上缝服装、缝布景,每晚工作到十一、二点……

——编导彭民和演员于春华是一对夫妻,两人都在乌兰牧骑工作。在排《少年英雄赖宁》的那段日子里,他们晚上加班不得不把6岁的孩子锁在屋里,老彭为设计唱腔,常常忘我地工作,有一次,由于全身心都沉浸在艺术创作中,大雨倾盆流进屋里,他竟浑然不知,妻子回来后看到被雨水浸湿的粮食、家具,心疼的直掉泪,而他却为做出一段好曲子高兴得手舞足蹈。

——男演员孔德刚在《汪洋湖》巡回演出时,接到爷爷病逝的噩耗,家人几次电话催他回家给爷爷送终,为了不影响演出,孔德刚硬是把悲痛埋在心里,再没人的地方偷偷地落泪……

在过去的岁月里,在上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支持下,敖汉旗乌兰牧骑取得了一些成就,这支队伍获国家级奖励的有5人(次);获自治区奖励的有30人(次);获市级奖励的有35人(次)。今后,我们要积极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如既往地立足于创新提高,苦干实干,借全市两会的东风更好地为我旗文化事业的繁荣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〇〇九年三月三日

巴林右旗乌兰牧骑

建队于1959年,是全区建队较早的乌兰牧骑之一。主要以演出民族歌舞节目为主,现有演职人员40人,演员阵容整齐,作风严谨、设备齐全,能适应各种不同场合的演出。五十年来,在党的文艺方针和民族政策的指引下,坚持长期深入基层,长年为农牧民群众送歌献舞,为活跃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生活,发展民族文化事业作出了贡献。

巴林右旗乌兰牧骑表演艺术精湛,多次在全国演出中获奖,先后被国家文化部和自治区文化厅评为全国乌兰牧骑先进团队、全区十佳乌兰牧骑、全区一类乌兰牧骑,编创的舞蹈《巴林蒙古女性》在第五届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大赛上荣获全国舞蹈界最高奖项———荷花奖。

1965年,巴林右旗乌兰牧骑部分演员曾参加了内蒙古乌兰牧骑代表队,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70年代曾代表昭乌达盟,参加辽宁省全省专业团体文艺会演获集体表演奖。1987年,巴林右旗乌兰牧骑代表赤峰市参加了自治区举办的“纪念乌兰牧骑成立三十周年”调演,被自治区文化厅评为乌兰牧骑先进集体。1991年参加全市专业团体文艺汇演获得第一名。1997年7月该团参加了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乌兰牧骑建队四十周年暨第二届乌兰牧骑艺术节,被自治区评为十佳乌兰牧骑;8月份晋京参加了全国乌兰牧骑先进团队表彰大会和交流演出,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全国乌兰牧骑先进团队。该团曾应邀参加了第六届中国大连赏槐会的专场演出,中国青岛“海之情”民俗文化旅游节演出。受到了专家、学者及各界观众的好评。1999年受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选派,做为自治区唯一的一支文艺团体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演出,获得圆满成功,受到自治区政府的嘉奖。2001年,该团参加了“乌兰牧骑全国行”演出,受到了各级领导及全国各地观众的欢迎。

2002年初,该团全部演员参加了内蒙古电视台2002年春节联欢晚会节目的录制工作,并承担了晚会的大部分歌舞及部分声乐节目,受到了广大电视观众的好评。同年9月份又应邀参加了第14届大连国际服装节巡游表演和文艺演出,受到了广大观众及海内外来宾和同行们的赞扬。

2003年9月,应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内蒙古党委宣传部之邀,全队演员参加了电视连续剧《乌兰牧骑之恋》的拍摄。这是第一部全面真实反映乌兰牧骑工作、生活、故事情节生动感人的电视剧,演员们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完成了每一个角色的拍摄任务,受到了中央电视台等拍摄单位的好评。

建队50年来,巴林右旗乌兰牧骑共为群众演出4300多场,观众达100多万人次。其中深入农村牧区演出3300多场,观众达42万多人次。共创作出舞蹈125个;歌曲237首;表演唱80个;曲艺和器乐曲80个;大小戏剧23部。其中有65首歌曲的词曲在市以上刊物发表;有140个节目在市以上电台、电视台录制播出;有78个节目在市以上调演、汇演比赛中获得各种奖励188项。


杨魏玲花,中国内地歌唱组合凤凰传奇的主唱——玲花。凤凰传奇是一对金玉完璧的组合,其成员玲花是来自鄂尔多斯大草原的蒙古族姑娘,新一代的“乌兰牧骑”。有策马奔驰大漠的生活经历,身上流趟着老一代乌兰牧骑的血液。其歌声高亢激昂,富有草原特色,被香港音乐专业媒体称为女版“腾格尔”。


二人台

二人台俗称双玩意儿,二人班。起源于山西,成长于内蒙古,是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及山西、陕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区的传统戏曲剧种。

因为其剧目大多采用一丑一旦二人演唱的形式,所以叫二人台。各地的二人台,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以内蒙古呼和浩特为界,分为东西两路。

2006年5月20日,二人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河曲县二人台艺术研究中心、呼和浩特民族演艺集团二人台艺术研究剧院有限公司、康保县文化馆、陕西省府谷县文化馆获得“二人台”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1年5月24日,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土默特右旗申报的二人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二人台,又称“二人班”,是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及山西、陕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区的戏曲剧种,因其剧目大多采用一丑一旦二人演唱的形式而得名“二人台”。

以内蒙古呼和浩特为界,二人台分为东西两路:东路二人台初名“蹦蹦”、“玩艺儿”,主要流行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山西省大同、朔州和河北省张家口。

西路二人台最初叫蒙古曲,主要流行于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巴彦淖尔盟、伊克昭盟、陕西省榆林地区和山西省忻州地区。

二人台最初只是农民在劳动余暇自我娱乐的一种化装表演形式。早期二人台的表演形式比较单一,所唱的多是小曲。

旧时二人台演出有一套习惯,一般先由丑角上场说“呱嘴”,“呱嘴”都是第三人称的现成段子。然后通过问答的方式(称“叫门对子”)把旦角叫上场接演正戏。

二人台的传统剧目多以描写劳动生产、揭露旧社会黑暗、歌唱婚姻爱情等为主要内容,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另有部分神话故事和历史故事。西路二人台有《打金钱》《打樱桃》《打后套》《转山头》《阿拉奔花》等剧目,东路二人台有《回关南》《拉毛驴》《摘花椒》《卖麻糖》《兰州城》等。

二人台的唱腔和牌曲具有优美、清新、秀丽、明朗等特点。唱腔多承用民歌曲调,原始曲调由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传统民歌、晋北民歌、陕北民歌、蒙古族民歌、冀北民歌等演变而来;牌曲基本上是民歌基础上的器乐化,吸收了许多晋剧曲牌、民间吹打乐和宗教音乐。

二人台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一直深受流传地广大群众的喜爱。2006年,二人台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2年10月14日,由山西省文化厅授予的“河曲民歌二人台人才培养基地”在河曲二人台艺术中心正式挂牌成立,这是河曲县多年来努力发展文化艺术的结果,标志着河曲民歌二人台这一艺术瑰宝将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关于二人台的形成时间和地点,有两种说法:一说清光绪年间(1875-1908)于内蒙古西部土默特旗一带,在蒙汉民歌和曲艺丝弦坐腔的基础上,吸收民间社火中的传统舞蹈,创造了一丑一旦,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取名“蒙古曲”;一说它是由清朝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曲艺打坐腔结合秧歌中“踢股子”等舞蹈动作,发展而成。之后,由山西逃荒的难民传到内蒙古西部,又吸收了蒙古族歌曲而进一步成长起来。二人台最初只是农民在劳动余暇自我娱乐的一种化装表演形式。清末民初,内蒙古土默特地区开始出现了职业班社,一般每班五至七人,剧目逐渐丰富,表演日益提高,开始由表演唱向代言体民间小戏发展。抗日战争时期,在内蒙古与河北张家口地区交界的商都等地也出现了东路二人台的职业班社,有的班子多达十几人。初步有了行当之分,除净、末角外,又发展了其他行当。表演方式已突破了“抹帽戏”形式,由多人饰演不同角色同台演出。同时有少数剧目还加进了武打。音乐、唱腔也有所创新。过去多是专曲专用,一曲到底。后来则根据剧情,配以多种曲调。有的唱腔向板腔体式发展。东路二人台在建国前没有女演员,西路二人台,则早在职业班社出现前,就有土默特在旗老艺人荣双羊和他的儿媳计子玉,岳石匠的女儿梅女子以及丁喜才夫妇同台演出过。直至1946年,计子玉收女徒班玉莲,才成为二人台第一代职业女艺人。

建国后,二人台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先后在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的河曲、阳高、大同,河北的张北、沽源、尚义、康保以及陕西的榆林、府谷等建立了二人台专业演出团体和培养二人台演员艺术学校。仅内蒙古西部就有专业剧团五个,以演二人台小戏为主的乌兰牧骑二十六个,此外各地还有许多业余剧团。

二人台的传统剧目约有 120个,多以描写劳动生产、揭露旧社会黑暗、歌唱婚姻爱情等为主要内容,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另有部分神话故事和历史故事。可分为“硬码戏”与“带鞭戏”两类,“硬码戏”偏重于唱、念、做,突出表演作用,如《走西口》《探病》等。“带鞭戏”是载歌载舞、歌舞并生,如《挂红灯》《打金钱》等。其内容多是表现农家生活和爱情生活。

《回关南》《拉毛驴》《摘花椒》《卖麻糖》《兰州城》等是东路独有的剧目。东路二人台的牌子曲大多来自戏曲,配合剧情进行演奏。

建国以来,一批传统剧目如《走西口》《打金钱》《卖碗》《拉毛驴》等以新的面貌登上舞台,同时还编创了许多反映历史题材和现代生活的新剧目,如《方四姐》《闹元宵》《杨柳青青》《烽火衣》等都颇受群众欢迎。二人台的显著特点是现实性、生动性和通俗性,其内容主要是:反映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揭露旧社会的腐败和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的美好生活等。其中亦有迷信,色情等消极内容。我们须取舍。整个剧情个性显著,生动活泼为群众喜闻乐见。


漫瀚调

漫瀚调,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准格尔旗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漫瀚调也称“蒙汉调”,它是蒙汉两族音乐文化相融合形成的音乐种类。漫瀚调的形成和发展与晋、陕汉族民间音乐和鄂尔多斯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相互交融有密切联系。其艺术风格兼具蒙、晋、陕三地民歌的特点,其文化内涵则承载了蒙、汉两个民族长期的交流历程,以及双方对于审美共性的汲取。

2008年6月7日,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申报的“漫瀚调”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漫瀚调最早产生于鄂尔多斯准格尔旗,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清嘉庆和道光时期对蒙旗实行“借地养民”政策,使大量汉族移民流入准格尔旗,形成了蒙汉杂居、农牧兼营的局面。移入的汉民不仅开拓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促使了蒙汉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准格尔旗的漫瀚调就是蒙汉文化交融的背景下产生的。早期的漫瀚调多数是在蒙古族民歌曲调中直接填入汉、蒙两种歌词而形成的。后来,逐渐产生了新的漫瀚调,已不再是单一填词,而是巧妙的融合了蒙古族民歌与陕西、山西地区民歌的特色,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质的漫瀚调歌曲。


传统的漫瀚调唱词主要反映两个方面的内容,即生活与爱情。漫瀚调音乐的旋律多以鄂尔多斯蒙古族短调民歌为主,同时也吸收了爬山调和山西、陕西地区民歌的一些特点;唱词以汉语为主,同时也吸收了蒙语词汇,混合使用两个民族的语言来表现歌唱内容是漫瀚调的主要特征之一。漫瀚调歌词题材广泛,采用叙事、扦情两种方式,既有时政内容,又有生活的反映漫瀚调曲调优美,韵味独特,唱腔洒脱奔放,旋律朴实舒展,是蒙汉民族音乐文化高度融合的结晶。漫瀚调曲目繁多,已收集整理出90支,按原调词意大体可分为思苦、歌颂、情爱、渴盼、哀怨、离愁、新声7种类型。


漫瀚调的表演形式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从演唱的人数来看,又可以分为独唱和对唱。从表演的地方来看,还可以分为室内和室外。

在婚丧节庆筵席表演漫瀚调是最为常见的。在这样的表演场合,漫瀚调的表演形式较为固定,都是在乐队或者录音的伴奏下进行演唱。在演唱的过程中,歌手大多为一男一女,双方通过对唱的形式彼此呼应。除此以外,在演唱中还会出现歌手与观众通过歌声互动,并将观众邀请上台共同演唱的情况。


艺术特征

1、演唱的程式性。漫瀚调的演唱既遵循着严格的程式性(一句比兴、一句抒情),又在唱词、旋律等方面充分展示着即兴性的特点。

2、唱词的即兴性。漫瀚调主要的演唱形式是对歌,歌手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并能即兴编词、填曲演唱。对歌的过程既是显示歌手的聪明才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也是两位歌者智慧幽默与应变能力的较量。

3、唱词的结构。漫瀚调唱词基本是由两句构成,部分歌曲可以划分为4个乐句。上句喻景、下句抒情的结构安排占据了漫瀚调歌曲的主流。

4、在歌词方面,漫瀚调除使用汉语歌词外,还有一种非常特殊的表达方式,即蒙汉语混合间插使用构成的“风搅雪”,形成诙谐幽默、饶有风趣而又不失婉转的特点。

5、漫瀚调可一曲多调,也可一调多曲,以即兴编词对歌的形式演唱,一问一答、一唱一和,妙趣横生。多采用比兴的修辞格式,以平时朴素的语言歌唱崇高的情感。


漫瀚调的代表作品有《牵魂线》《西山活要命》《美好家园人情厚》《想亲亲想的好心慌》《双山梁》《白大路》《巨河滩》《昭君坟》《栽柳树》。 [1]


漫瀚调是蒙汉民族在长期的同生共荣中,两种文明碰撞与交融的产物,是蒙汉两族共同享有的艺术形式,也是蒙汉人民在音乐与文学领域智慧的结晶。

漫瀚调是以鄂尔多斯短调民歌为母曲、揉入晋陕民歌音乐元素的一种独特民歌歌种,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宝贵的艺术价值,有着鲜明的地区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有着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促进民族团结的社会功能,是鄂尔多斯地区特有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和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


奇附林,男,漫瀚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序号:04-1532,申报地区: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


2018年8月,漫瀚调艺人们通过漫瀚调直播,将自己拿手的漫瀚调曲目,通过互联网传播了出去。漫瀚调通过互联网走上了更大的舞台。

2019年11月1日,由准格尔旗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准旗漫瀚调艺术研究所协办的2019年漫瀚调声乐器乐培训班举行结业仪式;同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准格尔旗漫瀚调艺术研究所获得漫瀚调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19年11月,漫瀚调音乐剧《牵魂线》在泉州大剧院上演,并作为中国优秀剧目参加“一带一路”艺术周展演。2019年5月,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第十八届群星奖决赛入围作品名单,准格尔旗文化馆表演的漫瀚调情景表演唱《美好家园人情厚》成功晋级全国决赛,成为音乐类21强之一,也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入围的音乐作品。